近几年宁波智慧教育通过制定发展规划、突破固有机制、转变培训方式、推进应用落地等方式,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取得了较好成效,开创了新局面。
1、科学规划,引领未来智慧教育发展方向
智慧教育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在实施推进前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否则就容易陷入制造新的孤岛、造成资源浪费等僵局。宁波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出台《2014—2016年宁波智慧教育建设方案》明确三年发展规划。
2017年,宁波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和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发布《宁波智慧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的智慧教育“十三五”规划,也让未来五年智慧教育建设有了科学的依据和明确的目标。
宁波市教育局印发《宁波智慧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在2017年9月第七届中国(宁波)智博会上,我市与中央电化教育馆合作筹办第四届全国智慧教育高层论坛暨2017全国智慧教育交流展示活动,吸引全国各地800余名领导、专家和同行参与,并由中央电教馆牵头发布“2017年智慧教育(宁波)共识”,为全国各地智慧教育建设指明方向,也让宁波智慧教育走向全国。
2、机制突破,提供良性可持续发展动能
智慧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突破难点、不断保持创新,是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宁波智慧教育最具生命力的一点,就是提出了“公益+市场”的建设思路,并确立了一家运营公司——宁波市鸿达服务公司,全面负责智慧教育项目建设与市场化运营工作。 2017年1月,教育资源网络商城“甬上云淘”上线发布,探索互联网+时代“公益+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各级各类学校、企业、师生、市民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一年多来已有80多家企业、单位入驻,推出,3000多种应用商品,点击量近600万次,成交量突破1万笔。
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晓勇敲响铜钟,标志着“甬上云淘”上线
“甬上云淘”中的基础性课程、资源可零元购买,满足教育公益化需求;特色化、个性化资源收取相对低廉的费用,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打造一个规范的教育资源交易平台,弥补单一依靠行政手段分配资源的不足,让更多的人能共享质优价廉(乃至免费)的学习资源。同时,激励广大机构、学校乃至教师个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智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甬上云淘”首页
3、方式创新,调动教师应用新技术积极性
“只建不用,建易用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的一大痛点,针对这一现状,我市提出了组建“智慧教育培训讲师团”的做法,遴选出优秀的、有积极性的、已经掌握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骨干教师深入一线,面向同类学科教师开展培训交流,让一线教师能结合本学科教学,直观、具体地体会到智慧教育和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从而主动掌握实用的信息化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智慧教育培训讲师团成员接受技术培训
讲师团成员赴黔西南州兴义县,为当地教师开展信息化培训
讲师团分组前往全市各中小学校,和一线的同类学科教师们面对面进行交流培训,已有数千名教师受益。通过讲师团的培训,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市累计在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使用智能教学工具100次以上的人数,从350人快速提升到1225人,平台活跃度也从219.21提升到549.74,这些数据均表明我市教师已经开始较为常态化地利用平台和使用新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4、深度融合,提升校园综合信息化水平
宁波市中小学“智慧校园”评选工作是推进我市智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智慧教育实现从“重硬件”向“重应用”,从关注“物的建设”向关注“人的感受”两大转变的重要抓手。
宁波市教育局修订并印发“智慧校园”评估标准
未来五年我市将建约200所“智慧校园”
2016年起,我市启动“智慧校园”评选工作,出台《宁波市中小学“智慧校园”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对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评选工作每年开展一次,邀请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申报学校进行走访、审核和综合评议。经过2年的建设和评估,已评出两批共73所“智慧校园”。计划到2020年建成约200所中小学校“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