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9月6-9日出席在老挝万象举行的第19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第19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11届东亚峰会,并对老挝进行正式访问。系列峰会不仅在中国—东盟发展关系史上起到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也对东亚地区合作有重大推动作用,促进“一带一路”与东亚地区的发展对接,加快东亚地区建立“快速发展与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合作成果丰硕,成绩喜人。展望未来,此次纪念峰会会议发表《纪念峰会联合声明》、《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为中国—东盟关系擘画出美好的发展蓝图,将为中国——东盟合作开启新的合作时代。声明指出,双方要就加强在政治、安全、经贸(产能)、互联互通、教育、旅游、环境、次区域合作等领域的合作做出规划,致力于全面有效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有关议定书,将2017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并提出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次区域框架下加强合作。联合声明还指出,中国和东盟将携手努力,尽早达成现代、全面、高质量和互利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东南亚是中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首先和必经之地,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沿线地区,双方很多大型合作项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先行先试”意义,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的升级,必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此次纪念峰会气氛友好,中国与东盟协同推动区域合作的拓展与升级,有望使双方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合作出现陆海两个方向联动呼应、协同推进的可喜局面。
一方面,南海局势稳定与否,直接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如果南海争端“高温不退”,甚至出现危机局面,那么,“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十分艰难,因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主要是中国与菲律宾、文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海岛国家”(或海洋国家)的合作。可喜的是,在纪念峰会上,中国和东盟协同为南海问题降温。李克强总理在纪念峰会发表讲话时表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维护南海稳定,并指出,“南海和平稳定是本地区各国发展的必要条件。南海安宁,地区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南海搞乱了,地区国家势将深受其害。”南海争端的主角之一——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也不再主动提及南海仲裁案结果的问题,以免伤害菲中关系和中国—东盟关系。纪念峰会通过《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平台指导方针》,发表《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在南海适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联合声明》,尽力管控分歧,避免危机。这展现了双方携手管控海上风险,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决心,朝着“把南海建设成为造福地区各国的和平、友谊与合作之海”的目标努力,这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出现新的历史机遇。
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的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等东南亚的陆地国家(中南半岛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南方向)的合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李克强总理在纪念峰会上指出,中方倡导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诸多合作项目正在加紧推进。该机制合作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陆地国家的互联互通,有利于推动东盟陆地国家的发展,缩小其与东盟“海岛国家”的发展差距,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重要走廊之一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加速推进。目前,中老铁路开工在望,中泰铁路合作也在推进,跨国互联互通即将成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先锋官”,正在“现行领跑”。
此外,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有望“更上一层楼”。一方面,纪念峰会声明指出,通过整合《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与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同优先领域,探讨加强双方互联互通合作方式,并鼓励相关多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李克强总理在第19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第19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11届东亚峰会上均表示,中国愿意与东盟等区域国家加强互联互通,中方愿与各方共同出力,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融资平台,为亚洲特别是东盟国家互联互通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东盟发展、东亚发展的迫切需要,因为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很低,是制约区域经济合作的“瓶颈”。“要想富、先修路”,互联互通将为区域一体化注入新动力。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美欧自顾不暇,东亚国家要联合自强,牢牢掌握住区域合作的主导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统筹协调,齐心协力,尽快建立贯通东亚地区的陆、海、空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带动区域内的人员、物资、资金大融通,让东亚成为世界上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心之一,打造“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不仅对地区国家和百姓善莫大焉,也会使东亚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之一,将极大提升东亚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和话语权。(宋清润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