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智博会!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吗?点击更换一张
 
 
项碧波:技术创...
井贤栋:AI技术...
彭思立:万物互...
王志良:“互联...
李德仁院士:大...
沈晓卫:人工智...
专家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 > 专家专栏

周宏仁: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

来源:智博会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2-20   浏览次数:4027 次

周宏仁: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虽然当前我国信息化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信息化的潜力还远未发挥。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处理好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中国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如何继续?我们应该制订怎样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信息化“守望者”周宏仁博士。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方针,就城镇化与信息化两大热门话题,您怎么看二者的逻辑关系?如何实现二者同步发展,并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周宏仁:城镇化是工业化的成果之一,如果没有工业化、产业化发展的带动,城镇化很可能变成一场房地产运动。

城镇人口聚集需要产业来带动,诸如解决就业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城镇居民的集聚效应,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我们说,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结果,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化则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生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中国特殊国情,我们在还未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时候,就开始走信息化的道路了。我曾经提过,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完成两个转变:一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二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因此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就应该体现在这两个“转变”的完成过程之中。

过去十来年,我国的信息化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在城镇化发展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00年至2011年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51.3%,随着城镇化进一步推进,未来十年的城镇化率还要继续提高,达到70~80%也很可能。但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城镇化发展是按照原来工业化发展道路继续走下去,还是将信息化现阶段的发展成果融入进去,帮助城镇化能够走出一条更好的、更科学的发展道路?我认为这要靠两方面:一是靠工业化,二是靠信息化。因此,城市规划一定要充分考虑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否则将会脱离实际发展。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要快于城镇化,两者之间并未真正实现同步发展,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所以,未来城镇化的发展一定要靠信息化来引领,并且信息化十年发展的一系列成果均可以应用在城镇化建设上。

关于“新型城镇化”这个问题,先从其概念来说,我认为应该是有关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并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不同层面的智能化。信息化在过去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字化的建设。1946年发明电子计算机,然后就开始用计算机实现数据处理,比如建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由于做了大量的数字化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人提出“数字城市”、“数字地球”的概念。第二阶段是网络化的建设。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互联网在全球普及后才开始的,在互联网基础上,市内外均实现网络连接。本世纪开始以来,数字化、网络化不断发展完善,3G发展,4G时代来临,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便是第三个阶段,智能化的建设阶段,这是城市化发展需求所致,这一阶段主要关注如何能够更科学地发展城市,研究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大数据应用等许多方面。

所以,未来的中国新型城镇要基本上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关于智能化,则要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不同地方有所突破。比如一个城市主要矛盾是交通,就把城市的智能化建设重点放在交通上;另一城市的环境是主要矛盾,就把相关建设放在环境上。智能化建设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比数字化、网络化要难得多,也复杂许多,但它却是真正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记者:现阶段我国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您觉得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加以改善?

周宏仁: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城镇信息化建设是比较落后的。虽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有一些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相对好一些,但我国绝大多数城镇的信息化建设是落后的,或者说几乎没有,当地的信息化就是居民能够使用手机和互联网,谈不上多少数据、信息管理。中国各城镇建设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城镇(市)信息化的差距就很大。如果同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相比,很多城镇的落差可能是十年甚至更多。比如说城镇的发展、城镇的管理,及城镇能够为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这些相比起来地区性的差距都是很大的。像看病的问题,社会保险的问题,很多地方都没有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尚无法实现智能化服务。这种局面对于未来的信息化发展是很不利的,也是矛盾的,如果没有信息化融合到城镇化建设中,那么城镇的科学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从信息化角度来看,很重要一点是我们认识不到位。我们在发展城镇化的时候,甚至在发展大城市时,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仍然按照传统的工业思维去发展城镇,完全没有想到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变了。如何更好的发展城镇建设,应该有一种新的、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新观念,才会走上一条正确的、科学的规划道路。

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城镇建设的初期,需要提前规划道路、管网、给水工程、污水工程、道路交通等。否则,在未来的建设中就会产生很多低效率、重复性的建设,最典型的就是拉链式马路。但现在来看,只有基础设施规划是不全面的,必须将网络设施也规划好。换句话说,原来可以把道路规划好,现在实际上可以把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光纤、通讯网、基站布局等都规划好,要考虑基站的建设、网络如何到户,WiFi如何利用等在做规划就需要考虑好。

个人建议从两点入手来改善这种情况。一是干部培训,主要是各级政府,包括新城镇的主要领导。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及各个省的党校和行政学院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干部进行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应该如何运用信息化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科学发展,并介绍国际和国内的经验与教训。今后的城镇发展是要靠信息化带动的,没有信息化很难实现科学发展,只有提高政府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才能使其真正重视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引领城镇化的发展。

另外就是搭建城镇信息化云服务平台。目前我国有很多城镇的信息化建设几乎是零起步,这不可怕,但最可怕的是每个城镇都自己去找一家或者几家软件公司来建设自己的城镇信息化,比如开发镇政府的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系统、医院管理系统。现在全国有600多个城市,19,000多个城镇,如果每个城市、城镇都这么处理,IT市场就会被微分化。微分化的坏处是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找不到好的队伍,就会有可能造成失败和重复建设等不良后果,浪费财力物力人力。过去十年,我国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已经开发了大量的、成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例如北京市政府,几百项政府的核心业务完全信息化,这些应用系统和软件都可以为新的城镇所使用。如果我们现在设想有一个城镇信息化的云,把办公自动化、财务、人事管理等各种应用软件都上传在云上,各个政府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下载,这样软件成本就会降低,云服务产业也会得到发展,各城镇政府又节省了大量的钱、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记者:
您认为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推动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同步发展,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做出贡献?换句话说,“美丽中国”目标能够给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

周宏仁:首先,提出“美丽中国”口号主要是从环境、景观、市容等方面考虑的。另外,“美丽中国”还有一层更重要含义,即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公德、甚至创新能力、创新意愿都要跟上这个时代。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理解,这些实际上是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否可持续,是否有竞争力的重要元素。所以我认为建设“美丽中国”,除了要注重“硬”的方面的发展,还要注重“软”的方面的发展。依个人观点,我认为只有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城市和社会的进步才能实现。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就要培养具有信息化思维的人。我认为人的提升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协助,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参与,所以一定要把重点放在人的发展上面。要想实现“美丽中国”,需要把人的能力、素质提高上去。这是我们在信息化发展上要着重考虑的。

记者:目前智慧城市的提法在国内很热,从中央到地方对智慧城市越来越重视,请问您是如何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的?信息化与“智慧城市”间的必然联系是什么?

周宏仁:智慧城市起步并不是很早,这个概念是在本世纪初才慢慢发展起来的。其实,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信息化的问题,还涵盖着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政府,要透明公开,要有为市民服务的宗旨,这些并不能完全依靠信息化来解决,信息化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如果政府没有透明公开的政治意愿,信息化无能为力。以为依靠信息技术,就可以建设一个智慧城市、一个美丽中国,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当然,信息技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把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正确的,应该坚持。国内有一些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中国的基础条件还太差,建设智慧城市太遥远,不切实际。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每个城市都以智慧城市作为发展方向,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样去努力,是没错的。同时也要看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只有信息技术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建设,它包括国人素质的提高,创造力的提升,整个社会的透明、公平、公正,公开,这些都应该属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范畴。

城市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三个:居民、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因此有人说,智慧城市包含三方面的智慧:一是个人的智慧。换句话说,如果每一个居民都不智慧,那么这个城市就不会智慧起来;二是集体的智慧。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如果都能比较智慧地处理其所面临的各种业务和问题,城市当然就会比较智慧一点;三是政府的智慧,政府如果能够智慧地治理城市,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当然就会比较智慧。所以建设一个智慧城市,这三方面的智慧都要培育和发展,既要发展个人的智慧,如引进人才,又要发展集体的智慧,如企业和政府都应该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化作用,要想建设一个相对现代意义的智慧城市,需要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升,只有这样,数据和信息处理的才会更快、更精确,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决策才能够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对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有很重要的作用。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国外很少有国家使用“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但他们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往往更加具体、更加有效,请问您觉得国外的经验能给我们哪些启迪?

周宏仁:“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在国外的一些报告中也曾经多次提到过,尤其是2009年,欧洲的一些学者就做过一个欧洲中小城市智慧城市的评级报告(“Smart City Report”),将欧洲50万人口上下的城市全部做过评比,而且提出了一套评价的指标体系。实际上,目前智慧城市在全世界也是处于逐渐升温的阶段。麻省理工学院去年10月还提出了发展“城市科学”这门学科的倡议。我在今年的《中国信息化蓝皮书》中,会比较详细地讨论智慧城市的建设问题。

国外讲智慧城市,强调的是城市的综合发展,既包括城市的各种现代化建设,也包括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各种社会资产的发展,因此,他们十分强调信息的沟通和社交网络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建设智慧城市,一是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主要目标是要提高城市竞争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充分认识到智慧城市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IT概念,不完全是一个技术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发展的概念,包括教育水平、人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城市交通、污染等问题的解决,还包括政府的发展,民主、公开、透明。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但在所有这些方面,都离不开IT,它是解决城市许多问题的一个工具。

我国与国外的信息化发展确实存在差异,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差异不是信息化本身,而是在于社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穷二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之后,大力发展经济,最明显的表现便是GDP的增长,发展经济的目标实现了。但如今的中国,是到了一个需要谋求转变的时候了。我们除了谋求经济的发展之外,还要谋求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发展。在谋求这些发展的同时,也要谋求人的发展,只有人的各方面发展了,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我想,今后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讲智慧城市,不仅仅瞄准经济的发展,更要强调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中国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我们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分享到:
咨询及招商热线:0574-87126280   
Copyright © 2011 www.cnsc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智博会  浙江宁旅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95380 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2561号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09:00-17:00
周一至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