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各地政府纷纷将智慧城市的建设纳入到本地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日前,新华网新华房产大连站特别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众托,畅谈智慧城市在中国的探索道路及发展目标。
今年85岁高龄的王众托院士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多年,提到“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时,他认为中国的智慧城市是更高级形式的“Smart City”。所谓“Smart City”最早由美国IBM公司提出,其原意是“灵巧城市”或“机敏城市”,旨在通过信息技术采集各种信息并加以整理,使人们能够掌握客观环境变化,及时做出各种生产生活判断和决定。“而目前中国所实施的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不光着眼于信息的采集处理,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信息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变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中国智慧城市思路也包含改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
关注民生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太快了,”王院士坦言,“但是交通、医疗卫生、环境改善等方面跟不上这种发展形势,导致我们跟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面临所谓的‘城市病’。比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就医难、入学难,甚至犯罪率增加等等。如果我们的信息化技术发展能够更完善一些,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设想我们每天面临的日常出行困难,如果智能化交通管理能够实现,就可以疏解交通阻塞,大大节约出行时间。王院士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未来生活场景,这便是他致力研究的智慧城市建设所肩负的首要任务。“改善民生不仅是让百姓体会到生活中的智能变化,另一方面也要使城市管理更高效便捷。”王院士表示,“如何使舆情及时传递给政府,使政府能掌握人民生活动向及人民诉求、及时颁布法令和管理决定是非常重要的。”王院士始终坚持,智慧化建设光靠信息技术是不行的,将民生民意加入到城市发展决策中,才能真正实现“智慧”目的,构建社会的和谐。
打通二三产业是传统产业的智慧机遇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惠及民生,更给很多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王院士分析称:“以制造业为例,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制造业服务化或‘服务型制造’,即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打通。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未来提供的不光是产品,也是一种服务、一种整体解决方案。比如同样是建筑节能,智慧制造不仅提供节能建筑材料,也包括如何节能施工、设计、甚至是维护等整体方案,使技术链和产业链都能畅通无阻。”
对比今天家喻户晓的苹果产品及网购市场,他们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商务经营模式,对此,王院士表示赞同:“所有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都必须跟应用过程中的商务运行模式相结合,才能发挥技术的作用。”
政府需要“清醒的头脑”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正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甚至一些县市、乡镇也在研究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概念。然而王院士对这种积极性表示有些担忧:“我们应该防止在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展智慧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一定成熟的经济社会条件,这也是为什么科技部选择20个城市先行试点。政府必须不能仅停留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上,而应惠及人民、惠及生产,做好顶层设计。”
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政府监管基础设施、公益宣传;企业负责市场运转和费收,“既不要越位,也不要缺位。”王院士说,“各级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启动智慧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