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即将收尾,有太多关于“大数据”的讨论。且不去说“前大数据时代”和“后大数据时代”的差异,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已然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因《大数据时代》走红的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表示,大数据也存在“短板”,大数据来源于现实,基于过去的数据可以预测经济、防灾避险、预防犯罪,而人类的许多想法来源于脑海,甚至会产生许多非理性的、创造性的思维与想象,这些都是大数据不能预测的事情。
大数据提高创意转化率
从本质上讲,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创意的灵感来自于文化积淀,体现着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国是传统文化资源大国,有无数的文化宝藏等着被挖掘。但由于缺乏好的创意,很多宝藏没有找到打开的钥匙。
基于网络时代兴起的长尾理论,那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文化资源里,尚有不计其数的宝藏未被挖掘出来。
目前诸多文化相关组织与部门,正在以不同方式、为不同的应用目的,进行着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客观上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中华文化资源数据。但由于这些数字化资源分散在不同的机构,基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类数据无法汇集到一起,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
任何一种有益的创意活动都是文化和科技相结合的创造,通过运用多种分析模型、算法、数据库,对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分析,让深藏于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数据规律和价值浮出水面,使其转化为创意的各种催化剂,将是大数据时代的一项重要活动。大数据在创意产生阶段的强势渗透,必然会提高创意的产品转化率。
数据挖掘推动文化消费
大数据除了可以在创意产生阶段提供“源泉”,还可以在创意生成产品后,为其提供输出路径的参考。
大数据将基于内容所产生的用户行为、用户数据、用户特征转化为数据资产,并加以挖掘和分析,增强用户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实现从产品价值导向到以客户体验价值为中心的导向的转换。大数据以一种科学化和结构化的思维来看待文化创意产业,在迎合新时代消费者心理需要和文化创意产业营销方面有独到之处。
在分析消费者的前提下,大数据可以延伸文化创意的信息服务功能。把文化创意产品APP化,可以形成直接收益与间接广告收益。推动APP与玩具、教学的互动结合,进入幼儿园或中小学。可以制作健康养生、文化、幼教等关注度比较高的电视节目提供给媒体行业。
目前国产影视行业大量购买近年来比较有知名度的网络小说版权,这些购买行为是基于对互联网文学消费群体的数据分析,细化到了消费者群体的年龄、性别、学历等维度要素,大大提高了科学性。
“结构化”应理性应用
大数据是一种解决思路,但不是“万金油”,不能过于神话大数据的作用。
其一,过于依赖大数据的分析作用会干扰创意产生过程,使得产品不伦不类。在创作风格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创作者的个人风格不再明显,会影响产品的多元化,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在消费市场不成熟,需要培育的情况下,这个过程尤其需要慎重。
再者,好的产品必然要求艺术和商业有效的结合。人们对于自身的需求往往有着盲目性的特点,因此数据挖掘模型的确定具有相当难度,需要不断验证修改。虽然大数据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思维,但应用中还需要仔细分析,确定应用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