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海口10月16日消息(南海网记者符玲)10月15日至16日,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筹备大会在海南万宁举行,与会嘉宾纷纷就智慧城市建设各抒己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主任刘勇在接受南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有效果得达到三方面:一是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二是信息的及时性;三是数据的低成本。
据介绍,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它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刘勇说,当前智慧城市应用的技术大多不是国内所有,而是从国外引进,因而中国的智慧城市重在落实,重在建设。首先,每个智慧城市试点的试点项目不能超过10个,除了数据库与服务平台是必需外;其次,投资需分阶段进行,而第一阶段必须出成果、有实效;第三,落实项目投资,使其用于民。
对于投资中的分阶段,刘勇认为,由于投资较大,各个城市需明确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次性规划之后,根据自身潜力,确立建设重点,继而分步执行。一个项目取得一定成果之后再执行下一个项目,这样有利于风险控制。
那么项目如何落实?刘勇建议,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控制财政投资分配。“智慧城市不能简单定义为建设项目,更不能成为无法惠及民众的形象工程。只重投资,不求效果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刘勇还说,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需注意当地的发展条件,从优势着手决定每个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关注当地的主要问题并使其得到解决。“由于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发展重点不尽相同,针对各个不同的城市,要做出符合市情的规划。实际上,智慧型城市建设是一种手段,要针对各地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未来的智慧城市发展路径。”第三,即关注民生,“当大部分民众认为这个城市智慧,那么这就成功了。”
最后,刘勇强调,智慧城市试点要有好的顶层设计,然后统一规划、布局、建设,避免重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