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家都知道,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城市的发展方式、管理能力、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水平。为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直接服务于城市建设与发展,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06年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经过7年多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扎实稳定推进,绝大多数地级以上城市已基本建成,建设成果丰硕、成绩斐然,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健康、和谐、科学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基本情况。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地理信息资源分布不平衡,尤其是市县级地理信息资源匮乏比较严重,而且2006年以前存在数出多门、自建自用、难以共享、信息孤岛等问题,既造成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又导致极大的浪费,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目标是到2015年底,完成全国3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促使市域地理信息数据由政府主导、专业部门建设、各部门共享,促进应用,并逐步实现国家、省、市纵向贯通和城市间的横向互联。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库、一平台、一机制、若干应用”。一库是指建立城市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一平台是指搭建可共享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一机制是指形成一套保障更新维护运行的长效机制,若干应用是指在城市的国土、规划、房产、公安等领域开展若干典型应用示范。截至6月底,全国已有310多个地级市、150多个县级市开展了这项建设工作,其中17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国累计开发了涉及国土、规划、房产、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几十个领域,2000多个应用系统。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已在政府决策、公共管理民生工程、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随着建设的深入和成果的丰富,将对城市的建设发展、社会民生产生更大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成效表现为:
一是丰富了城市地理信息资源。数字城市建设中,都获取了城市范围高质量、高分辨率的航空、航天影像,处理了城市多尺度、多类型、多时相的海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立了一大批规范、完善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城市地理信息资源匮乏的局面,夯实并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地理信息基础。
二是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城市搭建了面向政府、面向公众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了地理信息与城市其他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和人文信息的互联互通与整合集成应用,促进了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的重复建设,解决了城市建设中的重复投入等问题,节约了大量资金。
三是统一了全国市域测绘基准、数据和标准。通过数字城市建设,全面梳理城市地方坐标系统,并统一到国家坐标体系,建立了标准一致,内容丰富的数据库,完善了数据体系,为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的分建共享打下了基础。形成了以NewMap、MapGIS、SuperMap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部分功能和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多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奖励。
四是拓展了测绘保障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数字城市建设成果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专题系统涉及国土、规划、交通、房产、公安、消防、环保、卫生以及公众服务等几十个领域,有力提升了政府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精细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百姓生活,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推动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数字城市已成为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有力推手。目前国家、省、市财政投入的数字城市建设资金达到60亿元以上,带动影像获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应用系统开发、系统集成、软硬件设备生产制造等领域的众多企业积极参与,带动地理信息产业为各行各业服务产值达300多亿,极大地提高了地理信息产业市场规模,推动了地理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同时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就业。
六是建立了国、省、市三级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城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市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了城市人民政府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发挥各方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管理优势,促进了地理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推动了整个城市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七是确立了政府主导、机制保障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模式。数字城市建设工作中,城市内部由政府主导,专业部门承建,各部门配合,成果共享,同时,建立健全了更新维护与应用的长效机制,各城市以地方法规或政府文件的形式出台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或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使用管理规定办法等,确立了公共平台的权威性、统一性的地位,有力地保证了数据及时更新和系统长期有效运行。
八是培养造就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由中组部主办,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承办的“数字城市建设市长专题研究班”已连续举办5年,累计培训近200名城市领导,使城市领导对数字城市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联合武汉大学,举办了学制3年的数字城市研究生班,为各省、城市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培养了一批数字城市建设技术骨干;在政策、标准、技术、软件等方面陆续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短期技术培训50余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各省、城市)已形成了以青年骨干为主的上万人的数字城市建设、管理以及运行维护的技术队伍。
九是实现了国家、省、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互联互通。按照标准统一,分建共享的建设理念,数字城市建设核心成果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已实现与国家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主节点和省级节点的互联互通,成果实现实时共享,打破了地理信息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割,大大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整体保障服务能力。
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深入与发展,构建智慧城市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们说的“智慧城市”是在时空信息支撑下,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人类知识物化到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和发展等各项活动中,形成不依赖人或少依赖人的智能化专题,按需优化组合,相互之间实现有机协同。智慧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仍旧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信息资源,数字城市建设阶段构建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将提升为时空信息云平台,而时空信息云平台是通过泛在网络、传感设备、智能计算等新型高科技手段,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而形成的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更智能决策、更灵性服务和更安全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通过前期数字城市建设工作实践,已在信息资源、平台基础、高新技术、人才储备以及产业等方面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智慧城市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过去的两年中,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开展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探索与试验,并着手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将本着“城市主导,统筹规划;科技支撑,循序渐进;需求牵引,资源共享;多元投入,共建共享”原则开展。主要目标是:通过时空数据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开发、支撑环境完善和典型应用示范等工作,探索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凝练工艺流程和标准规范,为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升级转型,以及后续大规模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提供依据,为智慧城市、智慧区域和智慧中国建设奠定基础。
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经出台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技术指南》,目前,已有太原、广州、徐州、临沂、郑州、重庆、武汉、无锡、淄博等9个城市列入试点计划,并初步完成项目设计书,正在进行设计论证和基础设施完善等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化”同步发展的建设道路,进一步为我们明确了努力方向。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实施“构建智慧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壮大地信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夯实数字城市基础,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智能化的时空信息服务,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