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将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从优化培养政策、健全评价体系、完善分配制度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引发业界关注。
时代澎湃向前,数字风口已至。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加之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横空出世,技术杠杆的加力,产业类型的扩容,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当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进行时,也是未来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数字经济存在规模效应,数字人才具有集聚效应,二者互相促进、同向而兴。然而,在量的方面,有报告显示,我国当前数字化综合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且缺口仍在持续放大;在质的方面,培养体系的不健全、职业标准的滞后,影响了数字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能很好地跟上现实的步伐。
就数字人才构成而言,无论是管理、技术还是运营领域,“复合”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底层技术,背后是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正因如此,《方案》提出,深化数字领域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而数字运营的重点任务,是多种场景下的技术应用和价值创造,考验的是跨行业、跨领域的能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畅通企业数字人才向高校流动渠道”,体现了“跟着产业走、围着需求转”的清晰思路。
产业大厦之高,仰仗人才底座之实。数字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院校培养人才需要一定周期,这就需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无论是强化激励引导、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还是紧贴企业发展需求开设订单、订制、定向培训班,都有利于充盈人才活水,缓解紧缺状态。此前,一些地市也在积极破题,疏通人才培养输送的“堵点”——2021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在数字经济新职业领域的“一试双证”,如参评人员通过一次考试,就可同时获得华为ICT(信息通信技术)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探路意义值得肯定。
“养鱼先养水,养花先养土。”良好的制度环境既能“育人”,也能“拴心”。完善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增加数字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是文件中的一大亮点。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获得合理回报,这样的“正向闭环”,在数字经济时代同样需要着重强调。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的分量颇重。站在新时代的船头,逐浪数字经济蓝海,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必须写好“人才驱动”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