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互联网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形态,具有高度信息化、高度智能化、高效便捷等特征,推动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型。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同时,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字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量,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使得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具有天然契合性。正如专家分析所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就是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主驱动力的“数字生产力”。因为二者都是通过创新驱动、先进技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加快、区域竞争力增强等,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新经济形态,可通过数字创新赋能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前数字创新可以被归纳为: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组织模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因此,我国应当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以数字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前进。
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的跃迁,其核心就是数字化、智能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数字技术在我国无论是生产制造方面,还是服务领域方面,应用都很广泛,在扩大产能、促进消费,提升服务水平,畅通就业信息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面向未来,各地更应加快数实融合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一方面要在加快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以智能制造、智能家电、数字安防等产业为代表,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过程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增强数字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优化市场的供需匹配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铸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另一方面,要以“市场推动”加“产业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采用数字技术,建立数字生产线、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数字农场、数字养殖场等等,做到智能生产,智能配送,智能服务,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要探索跨界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生产消费新环节、新链条、新模式,加快发展智慧零售、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慧教育等新业态,促进新质生产力新业态发展,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不能脱离实际、急功近利,也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这12字,既富普遍性,又具针对性。期待各地面对挑战和机遇,应当积极应对,不断完善发展环境,加强创新能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让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相得益彰,最终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