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算力”为核心的数字化升级,已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也是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中国该如何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数字经济开放与治理”分论坛上,学界、政界和商界给出了答案。
潜力大,挑战多
据统计,10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9%提升至39.8%,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同时,中国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据总量全球占比将接近30%。
放眼全世界,数字经济在全球经济当中也起到愈发关键的作用。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表示,在疫情冲击背景下,47个代表性国家的数字经济增长率依然达到15.6%,远远超过一般gdp增长,而且这个占比越来越大。“各国已经意识到数据这一重要的增长极,包括美国、欧盟以及中国在内的国家都在力争发挥政府的作用,试图占领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的制高点。”
不过,数字经济对原有全球治理规则和秩序都提出新的挑战,迫切需要相应的监管体系和治理环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郑永年表示,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冲击了现有市场竞争秩序,遏制基础创新发展,侵犯劳动者权益,对消费者进行算法剥削等。数字经济还导致社会的高度分化,贫富不均也越来越严重。而在社会层面,平台算法导致了用户的“信息茧房”,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倾向于激进主义,社交媒体取代了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高度个性化和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得不同人群之间出现巨大的信息鸿沟,加剧了个人的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甚至在个别西方国家出现了“纳粹化”的趋势。
国际贸易中心执行主任帕梅拉·科克-汉密尔顿也援引数据表示:“2020年,全球三分之一的gdp是通过数字贸易完成,未来十年还将持续每年增长2%。但是我们仍需注意到,数字鸿沟仍在增大,37%的全球人口没法上网,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另外,虽然数据要素正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但是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尚未形成,受到各方政策限制较多。比如,欧盟执行严格保护型的数据开放模式,特别强调隐私保护,将个人隐私保护摆在首位,而美国更倡导自由开放的模式,强调数据能够跨境自由流动,相继推出一些贸易的便利化和自由化范围。
脱虚入实,加大开放
与欧盟和美国相比,我国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我认为,全球数字经济最好的生态,依然在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指出,数字经济在中国最大的依靠是实体经济,“迄今为止,中国制造规模在全球占比约30%,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依存,能衍生出更多产业机会,也能有效避免经济泡沫。因此,实体经济应该成为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石。”
“我看到不少报告提到,全球1000个盈利app中,14%来自中国,相当于每7个赚钱的app中有一个是中国人做的,去年中国文娱游戏出海业务也翻了一番,我相信未来中国有更多数字化企业能走出去服务全球市场。”盘石集团董事局主席田宁也提醒道,中国的“数字出海”应该坚持长期主义,不能简单一味地复制到欧美和亚非拉地区,要沉下心来融入当地,深度了解当地文化政策,特别是数字经济的治理规则,确保合规后再推出产品和服务,才能避免被迫下架或冻结的悲剧。
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总体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中国数字经济的顶层设计方案正不断落向实处。
为此,商务部部长助理李飞着重介绍了三大方面,一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合理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在全国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探索提高我国数字经济开放水平;二是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加入cptpp和depa进程,主动参与国际组织数字经济议题谈判;三是积极参与世贸组织电子商务谈判,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经济治理体制,推动达成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