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越移动电话用户数,不仅意味着移动物联网规模发展的“爆发点”已经到来,更意味着移动网络从服务人和信息消费,进一步发展到服务千行百业,“万物互联”的愿景真正成为现实。
“Siri,请播放音乐”“天猫精灵,今天天气怎么样”“小度小度,请打开卧室的灯”,这些熟悉的语音指令,可以称得上是现在大多数家庭中常见的高频语句。得益于物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舒适。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截至8月末,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16.98亿户,较移动电话用户的16.78亿户多出2000万户,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出移动电话用户数,我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 现“物超人”的国家。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物超人”意味着移动网络从服务人和信息消费,进一步发展到服务千行百 业,让“万物互联”的愿景真正成为现实,标志着我国正引领全球移动物联网生态体系的发展。
发展势头强
移动物联网已成数字化转型重要引擎
移动物联网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提供连接服务的物联网,其大致可以分为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个方向。
在产业数字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助推智慧工厂、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在治理智能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在智慧消防、智慧城市、智慧环保、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落地,提升动态感知、风险预警、科学决策能力;在生活智慧化方向,移动物联网为更多百姓带来了线上问诊、老幼照看、智慧出行等便捷服务。
此外,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提供了更强的连接能力和更大的连接规模,打开了更大的数据价值空间,将加快数据的高效感知、传递和处理,加速形成全“连”、有“数”、能“算”的闭环格局。
在巨大发展机遇面前,我国近年来在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全球移动物联网发展中表现突出。
具体而言,在网络能力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截至2022年8月底,窄带物联网,4G、5G基站总数分别达到75.5万个、593.7万个和210.2万个,多网协同发展、城乡普遍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格局已经形成;应用发展方面,移动物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产业生态方面,国内企业技术及产品研发能力持续增强,生态体系持续完善。
“我国一直是全球移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产业供给能力全球领先。”余晓晖说,“实现‘物超人’,意味着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连接规模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动力从‘人口红利’转向‘物联红利’,移动物联网的价值将不断凸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产业数字化
为农产品种植撑起“智慧伞”
在陕西宝鸡胜利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块大屏幕展示着食用菌种植物联网频道。通过大棚中安装的太阳能驱动传感器,可一手掌握种植基地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端进行远程操作;产量分布子系统则能预测未来6个月全国各地不同种类食用菌的产量;切换至价格分布系统,不同地区同一种类食用菌销售价格就会呈现在眼前……
“物联网系统为食用菌种植撑起一把‘智慧伞’,不仅能实现田间农事操作方案智能化,还能帮助农户根据市场导向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宝鸡胜利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在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远望谷”)的制造基地内,一枚枚刚刚经历了点胶、固晶、热压、测试等所有工艺流程的电子标签正从生产线上“流”出。很快,它们就被写入品号、色号、批次、规格等信息,嵌入吊牌,然后由海澜之家等服装生产商绑在特定商品上,送往广东各大卖场。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像这样的吊牌随处可见。然而,在它毫不起眼的外表下,却藏着人、货、场“高速互联”的秘密。
“电子标签又叫做RFID (射频识别)标签,加贴了这种标签的成衣,相当于拥有了自己的‘专属ID’。”海澜之家董事长周立宸说,以往门店统计库存大多依靠人工,如今通过电子标签,同一批次的成衣在打包成箱后,通道机会自动获取箱内服装的所有信息,由RFID智能收发货系统比对实收货物数量、品号等与应收是否一致。若无误,货箱会顺着轨道被自动分拣并归入相应库区,全程不需开箱。
物联网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步伐加快,物联网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展现出显著的行业赋能作用。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突破1.7万亿元,预计2022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80.1亿。
治理智能化
公交车变身城市“巡检员”
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街头,行驶的公交车周身安装了多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通过车载传感、微机站等软硬件系统设备,实时采集公交车内外部状况,并将这些信息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打造的“5G+云网融合城市公交感知系统”上呈现。公交车变身为城市的“巡检员”。
据悉,“5G+云网融合城市公交感知系统”融合了物联网、5G通信、AI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将城市信息通过5G专网传输到云端部署大数据平台汇总、运算,实现对多范围、多领域城市事件的实时感知,形成全县域、全时空、全流程的城市智慧治理模式。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快融合渗透。防疫期间,利用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采用无接触体温检测、人脸识别、健康码等手段,极大减少了监管成本和安全风险。
今年6月,浙江湖州安吉县政府率先部署开展核酸采样小屋建设。移动核酸采样站是一款移动式采样工作间。工作间采用全封闭结构,配备正压系统,形成正压空间,室外空气无法进入小屋,可以有效防止室外病毒侵入。此外,工作间还能动态显示“忙闲”状态,方便群众查询,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运用5G+物联网技术,浙江移动安吉分公司迅速完成30个检测小屋网络、监控摄像头开通工作,且已全部投入使用。
而在杭州萧山、上城、余杭各区,基于浙江移动建设的全国首个核酸“天眼”产品,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端就能够实时查看各核酸检测点采样状况,快速查找附近空闲检测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5G时代开拓了物联网发展的新空间,推动物联网向宽带大连接智联网发展,并内置物联网安全机理,提升了物联网的应用价值。
生活智慧化
让车辆驶上“智慧路”
日常生活中,物联网应用场景比比皆是:便利店无需人工售货,用户扫码开门、自行选购,关门后系统便可自动识别所选商品,完成扣款结算;各类家居电器安装智能网联芯片,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在医院,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手术、远程救治,大大提高救治效率;高速路口,摄像头自动识别车牌信息,根据路径进行收费,提高运行效率、缩短车辆等候时间……
“世界物联网发展看无锡”,江苏无锡已然成为全球物联网领域的标志性城市。如今开车行驶在无锡车联网覆盖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路口,接入车联网的车辆,都可以在手机APP上看到一路获得绿灯的行驶速度、盲区存在的危险、斑马线上的行人状况信息……车辆不用安装任何智能设备,便能享受全天候安全便利的出行体验,这就是无锡布局的全球领先的车联网C-V2X城市级应用。
“我们立足民生服务,部署车联网交通信息服务应用并通过百度地图、车联网APP等渠道呈现,使之更加贴合专业人士和社会大众的需求。”无锡市工信局物联网产业发展处处长张凡介绍,打造“新场景”,扩大体验覆盖面,是发展信息消费十分有效的方式,“比如结合行业应用需求,开展自动物流、无人驾驶接驳、道路协同感知、工程车辆监管等行业应用。”
车联网蓬勃发展的背后,是顶尖企业的技术汇集。“经过多年服务能力积累,我们构建了适合中国的车联网运营平台,形成汽车全行业端到端解决方案,具备向1000万以上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斯润天朗(无锡)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丹枫说:“我们公司核心优势在于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项目方案、关键物料选型、采购成本控制、交付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领先。”
高丹枫解释说,以交付成本控制为例,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交付成本占比高,是影响各家产品成本的关键点。“公司TBOX产品成熟度高,开发交付成本控制远远领先于同行业竞争对手,已实现国内前15家自主品牌车厂客户80%以上覆盖,因此具有显著竞争优势。”
未来前景好
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期
2021年9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推动10家物联网企业成长为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专家指出,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释放和资本助力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将迎来黄金期。
诸暨市暨阳街道汇隆服装有限公司数字大屏上显示各条流水线的实时数据。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的分析,中国物联网发展也面临碎片化问题、安全问题和高成本问题等。此外,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融合也面临挑战。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需要持续推进解决的问题,如关键核心技术有短板、产业生态不够健全、规模化应用不足、支撑体系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等。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推动物联网技术更好赋能生产生活,应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物联网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在物联网产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构建物联网安全体系,完善物联网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加快物联网安全技术开发与防范技术研究;三是打造更多物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培育一批基于物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物联网技术、产品、模式的整合落地。
“在新一代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版图中,以移动驾驶和分布式系统为代表的应用场景,对信息节点吞吐量和云端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5G基础上进行基础电信网络更新换代、加强新一代移动基础设施建设是必由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分析,物联网海量应用场景研发离不开相关专业人才,应做好物联网人才储备工作。同时,技术监管部门要严防溢出风险,做好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