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码走遍天下,红码寸步难行。这是疫情期间广大群众现实生活的写照。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遭受巨大冲击,甚至被迫按下“暂停键”。疫情下,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同时也让更多人开始重视健康,主动选择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在疫情影响我们日常出行、线下就医的同时,有一条与之对应的“云上通道”,正借助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基建,为我们提供线上预约挂号、远程诊疗、在线护理等智慧医疗服务,用信息化技术为“健康中国”战略护航……
新基建为“智慧医疗”开辟云通道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人民对优质便捷、智能高效的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疫情形势下,受防疫政策和属地管控等因素影响,传统的线下诊疗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患者就医诉求。同时,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临床医生数量不足、偏远地区居民看病困难等现象仍然存在。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解决医疗服务的痛点,加速推动构建“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的全民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智慧医疗”正不断提供着“云”方案。
为推动医疗健康领域5G技术应用与行业发展,工信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急诊救治、远程诊断、远程治疗、远程重症监护(eICU)、中医诊疗、医院管理、智能疾控、健康管理8个重点方向,于2020年联合发起了“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最终确定了987个“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由中国电信山西公司牵头申报的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医疗集团“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作为“5G﹢远程诊断”方向的优秀案例成功入围。
目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医院成为防疫重地。保护好医护人员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而5G远程ICU监护,具备一对多实时监护、实时查房、实时交班、实时会诊、远程指导、家属远程探视、远程心理疏导等功能,在减小医生患者频繁接触和交叉感染风险的同时,还能切实提高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据山西电信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中国电信先进的5G技术,电信支撑团队经过现场勘察和多方协调,短时间内便实现了阳曲医院远程会诊、远程ICU监护、远程手术指导、远程超声、远程查房5个方面的5G远程医疗应用建设。目前,阳曲医疗集团5G远程医疗上联省外北京301医院、省内山大二院,下联泥屯镇卫生服务站,成功实现了患者、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有力助推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目标的实现。
社区医院是解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重要载体,能否守住家门口的健康,也成为考验“智慧医疗”的一项关键指标。作为“智慧家医”模式的发源地,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爱亿生提供的人工智能慢病管理系统GDS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辖区居民开展精细化健康管理、个性化健康指导等服务,形成了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并可持续运营的社区智慧医疗形态。
不久前签约了社区家庭医生的张大妈患有高血压,早上量完血压后,家庭医生机器人助理立刻从云端回复:“您的血压有点高,请您根据医嘱按时服药,同时按照健康处方调整饮食结构和广场舞时间,给您预约了两周后来社区医院找高医生复诊哦!”
爱亿生CEO金欣介绍,“智慧家医”模式将人工智能慢病管理系统植入居民手机端和有线电视,以及医生工作站和移动端,与社区群众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衔接,使社区医务人员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实现了对居民全流程、全时空的连续性健康管理,让更多群众在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目前,爱亿生GDS已在北京10个区部署了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国已有20个城市1300家医疗机构,使用GDS管理超过300万慢病患者,有效提升了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用率、信任度。
目前,随着人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医学智慧数字化产品的研发和普及更为迫切,而科技赋能智慧医疗的脚步也从未停歇。早在2014年,钟南山院士、樊代明院士与两院75位院士共同发起了医疗健康公益服务平台——大专家.com。平台厚积院士专家医学智慧,在上千名科学家的共同参与下,历经“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三个阶段,成功研发了医学知识数字化创新产品——MedBrain,并实现了其在临床实践和健康管理中的数字化转型应用。
随着“健康中国2030”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等国家政策的出台和深入推进,医疗健康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医疗健康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程中,智慧医疗也必将成为中坚力量,不断驱动“健康中国”战略加速实现。
“智慧医疗”需解决一系列关键性问题
智慧医疗技术源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信息尖端技术融入健康医疗,实现模式创新,推动智慧医疗新时代的来临。智慧医疗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医疗资源供需明显不匹配。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共有医院34354家,其中三级医院仅有2749家,占比约8%;然而,三级医院就诊人数却达到20.6亿人次,约占全国医院就诊总人数的54%。
通过智慧技术赋能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将革新医疗行业格局,实现以三级医疗机构为核心力量的价值医疗。“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目前,我国智慧医疗在快速发展中,已经逐步形成体系,智慧医疗、智慧技术在医疗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表示,“未来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将形成集预防、诊治、康复、慢病管理、临终关怀于一体的综合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智慧医疗将有望解决我国医疗供需矛盾,提升我国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对解决医疗配置地区间不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次,复合型人才紧缺。据业内统计,目前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足5万人,每年通过高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也不足2000人,而在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中,我国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才占比不到25%。
更为关键的是,在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大背景下,医疗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短缺。相关数据统计发现,在47名医疗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CTO或者首席科学家中,与医学专业相关的人才仅有7人,占比达14.9%。不同领域的人才之间的交流存在较大困难,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去了解另外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其困难显而易见。因此,复合型人才在智慧医疗行业尤为重要,如果让越多具备医学知识和AI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必然对AI医疗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技术问题有待解决。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目前AI医疗大多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阶段。虽然AI医疗的应用场景很广泛,比如虚拟助理、药物研发、健康管理、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等,但是真正落地、符合医院使用场景的产品还是比较少,因此,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最后,患者的隐私和资讯安全需要重视。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大,对数据备份系统与容灾机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解决数据的物理安全、黑客入侵、病毒感染等问题。另外,病人的隐私问题也值得关注,在保护病人隐私的前提下,提供足够详细的信息来支持大数据分析并非易事。
综合来说,我国在智慧医疗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相信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将实现健康医疗服务的数据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提升医疗的品质、效率与效益,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绘制“健康中国”蓝图,“智慧医疗”要做探路者
今年1月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加快发展数字健康服务,推进医疗数据共建共享,加快建设智慧医院,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在国内多地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也能够看到推广远程医疗、5G院前急救、互联网问诊等内容。在已有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下,下一阶段智慧医疗的建成,还需要在打通区域数据壁垒、筑牢数据安全防护墙等方面持续加强和完善。
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正处于打破医疗信息孤岛、打通医疗数据壁垒、推进区域医疗系统及服务整合共享的阶段。
在以三甲综合性医院为代表的大型医疗机构中,基本完成了以各类信息系统、医疗设备及信息化人才队伍共同构成的智慧医疗服务支撑保障体系,正在向现代化智慧医院迈进。而在部分基层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及数字化医疗设备普及率不够,操作能力欠缺,医院智慧化建设的综合水平偏低。此外,虽然在部分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中也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但使用率较低,部分项目甚至走了“形象工程”的老路。目前,东西部医疗系统信息化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在建设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同时,西部部分地区还停留在进行新系统的搭建和适应阶段。因此,受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影响,医疗数据信息暂时难以实现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仍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倾斜和真正落实。
智慧医院建设涉及数据的采集、使用、存储、传输,在数据从收集向共享发展的过程中,数据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保护患者隐私,如何为诊疗数据筑牢安全防护墙,成为现阶段智慧医疗发展的重要问题。
大部分医疗从业人员并不缺乏医疗数据安全防护意识,但为何现阶段的医疗数据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对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梁志刚从管理制度和采购两方面提出观点。他认为医疗设备的网络安全问题之所以难管,是因为其中存在两组“不对等的关系”。从院内来看,医疗设备与信息化分属两条不同的行政管理条线,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监管真空”,但医院信息部门往往对此缺乏话语权。从院外来看,医院面对大型进口医疗设备供应商时处于弱势地位。供应商不配合、不接受院方的网络安全监管,而院方不敢冒险,只能妥协。因此,从采购、使用、运维到数据传输,很多医疗设备都处于“黑箱”状态。
2021年《数据安全法》的出台,为数据处理使用和安全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法律借鉴。但目前我国仍缺乏针对医疗数据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数据安全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中收集和产生的数据及数据安全负责……卫生健康等主管部门承担本行业、本领域数据安全监管职责。这也进一步明确了医疗数据安全保护的主要负责方的责任。
对此,成都市律师协会医事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邓明攀认为,医院应根据《数据安全法》的规定,对医院内部相关制度进行调整。医院应根据不同的分类来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权限,并定期对数据进行评估;医院管理者应该结合《数据安全法》相关规定相应调整并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根据每一个岗位设定职责、权利、保密协议,与第三方合作的协议要进行修订。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区块链技术或许能够为医疗数据保护提供新的借鉴。结合区块链的数据存储和加密技术,数据将加速互通、加速互认。
“健康中国”并非一蹴而就,“智慧医疗”也仍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但相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智慧医疗”一定能够更好地普惠全民健康,加快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