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加快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新能源产业发展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补短板、强基础、促升级,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和产业体系建设,提升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保障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近年来,以风电、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和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应用成本快速下降,全球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转型战略的核心内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未来全球新能源市场空间极为广阔。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最新研究显示,为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2050年前全球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需求分别达到81亿千瓦和140亿千瓦,电池储能装机容量需求提高至超过160亿千瓦时,电解制氢需求电解槽容量达到50亿千瓦,氢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达到约12%。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产业,通过持续的政策支持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坚持市场规模化带动技术产业化,坚持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建立了规模为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链。“十一五”以来,我国在风电、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建立了较稳定的扶持政策,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市场预期,吸引了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新能源开发利用。近年来,我国新增和累计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持续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底,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分别达到2.8亿千瓦和2.5亿千瓦,在全球占比均超过三分之一;风电和光伏总装机在全国总发电装机中的占比近四分之一。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7万辆,连续六年销量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492万辆,占全球的四成以上。得益于规模经济、全产业链优势和市场竞争,中国新能源装备和开发利用成本大幅下降,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中国光伏组件制造商引领光伏组件价格从2010年的12元/瓦降至2020年的1.5元/瓦-1.6元/瓦,使得全球大部分地区光伏接近平价上网,而且未来仍有较大的成本下降空间。风电整机和动力锂电池的价格也基本处于全球最低水平。风电发电成本在2010年—2020年期间下降约30%;磷酸铁锂电池组价格2020年末约为0.85元/瓦时,三元锂离子电池组约为1.0元/瓦时,相比2010年下降超过80%,预期未来五年仍有望再降低近三分之一。近年来,美欧印等国家和地区数次对我国新能源产品提出“反补贴、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但我国新能源产品在全球市场应用依然不断扩大,也反映了我国新能源产品在国际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也对全球新能源供应链的安全造成影响。在此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供应链存在未完全自主可控的风险不可忽视,主要体现在部分细分领域或行业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大容量风电机组主轴承、光伏电池银电极用的银粉等关键零部件仍部分依赖高品质进口产品;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领域所需要的高性能工业通用芯片、国产IGBT芯片的主要工艺设备、衬底材料仍需从国外采购。
我国新能源技术虽然进步很快,但在原创技术积累上还比较薄弱。光伏发电产业化技术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均领先全球,但是发射极钝化和背面接触(PERC)电池、异质结电池(HIT)、叠瓦技术等均起源于国外。风电技术是国内企业通过购买国外许可证的方式引入进行消化吸收,受许可证和专利的限制,国内风电企业的产品基本只能内销,还无法进入国际主要风电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