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医疗一如既往成为热门话题。与过去几年不同的是,2022年的两会医疗相关议案更多将“科技”视为医疗发展革新的突破口。而“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理念和产品日益成熟,也给医疗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AI医疗成两会高频词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陈敏建议通过加强基层人才培养,以及普及推广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方式,加强基层医院影像科的普及建设,以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医生人数增长无法跟上老百姓看病需求增长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神经外科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顾建文也认为,现有人工智能医疗技术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精准诊断,大大提升了效率,节约了医生的时间。例如对肿瘤的影像诊断,过去得靠人工在显微镜下一个个数,一个个找肿瘤细胞,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扫描识别出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并在短时间内完成海量影像照片的识别工作。
此外,在手术辅佐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根据影像识别,提前设计虚拟手术方案,寻找手术最佳角度、最小损伤的可能,并对手术中的风险及可能出现的状况提前给出预案,协助医生精准治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在两会中所述“2012年,全国完成胃肠镜检查约2800万例,到2021年这个数据大概是3800万例,过去10年,每年的检查量增长了1000万例,老百姓检查的需求还是非常强烈的。依据我们的指南,我国有1.9亿人是消化道高危人群,拥有巨大的需求市场。胃肠镜检查需求巨大,但每年3800万例胃肠镜对于肿瘤或者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并不高,比如,癌前病变进展及腺瘤,没有一个很好的初筛,检出率可能只有30%左右。”在完成肠癌筛查的基础上,提高筛查效率和筛查重要指标(如腺瘤检出率)也很关键。
消化AI辅助诊断,从技术到产品被专家与医院认可
2022年1月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消化专业分会发布《[202112指南]县域医院消化专科规范化建设指南(2021)》和《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文件中重点指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对消化内镜在我国医院与医疗机构的价值与意义,并推荐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2022年3月博士生导师、教授、浙江大学医院附属儿童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组长江米足发文表示:
“消化内镜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会产生大量包含丰富信息的内镜图像。利用AI技术,可进行图片的阅读和病变的早期识别,有助于提高内镜诊断水平。特别在胶囊内镜领域,由于大量的图片,人工阅片的效率和准确度都难以保证,AI可望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AI在消化内镜的质量控制和内镜医师培训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而AI在消化内镜领域应用的关键,在于高质量数据采集和图像标注,其临床应用和发展还存在挑战,需要计算机领域和消化内镜领域专家进行跨学科的共同合作和研发。因此,高效并准确地提取图像信息的AI辅助系统将逐步融合成消化内镜领域的一部分,也会成为儿童消化内镜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可见消化内镜AI辅助诊断被更多领域专家所接受与认可,也成为在学术领域、国务院政府高度重视的安全高效诊断技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一种常见的致命性疾病,根据WHO的数据库,在全球范围内,CRC分别是男性和女性中最常诊断的第三大和第二大癌症。而肠癌在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肠息肉,肠息肉表现出不同的大小、方向、颜色和纹理的特征,同时,背景中可能出现皱纹、褶皱、气泡和食物残渣等给息肉判断带来很大的困难。第二:效率低导致医疗资源紧张。当发现的息肉不明显时,医生检查过程中就不得不停留观察,导致诊断时间加长。一个消化科内镜医生每天需要完成20个以上的内镜检查,即使每个检测只用25分钟,也需要 9个小时才能完成,内镜医生每天还至少有半天的门诊,负荷极大。而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有望极大缓解这两个问题。目前国内外多项临床试验和观察都证明,基于人工智能辅助的结肠镜检查能够明显提高肠镜医生的腺瘤检出率和息肉检出率。而各级医院也逐渐了解、认识了AI赋能消化内镜手术检查的正面意。
人工智能未来可期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临床领域出现,对医生进行辅助诊断支持,在医生的诊断过程中可以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为医生提供参考,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效率,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医生减少误诊漏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