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这一持续健康增长的态势凸显了我国经济的韧性。这强劲韧性的背后,是数字经济为科技创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新消费崛起、均衡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数字经济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创新发展新动能
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数字技术既是研究和创新的关键领域, 也是其重要基础。统计数据表明, 截至2 0 2 0 年,经合组织(O E C D)国家拥有的专利中约有1/3与信息和通信技术有关,这一比例在过去的十年间呈下降趋势,但是中国等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3的学术作者创建新的数据或代码作为他们发表的科学工作的一部分(O E C D , 2 0 2 0)。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将数字战略作为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OECD(2 0 2 0)统计, 34个经合组织国家制定了国家数字战略,24个经合组织国家制定了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多个经合组织国家发布了5G战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这种政策上的重视促进了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6951亿元,同比增长25.6%; 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业务收入2.83万亿元,同比增长26.0%;软件业完成业务收入4.42 万亿元,同比增长23.2%;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6.33万亿元,同比增长22.1%。数字产业的增长率居所有行业前列。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5%,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1.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17.0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将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新动能。
数字技术是一种强通用技术, 其特征是能够以数据为要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底层变革提供创新条件和赋能手段。其技术的核心是数据驱动型创新(Data- D r i v e n I n n o v a t i o n),OECD (2 0 1 3)提出,当今社会正在向数据驱动的社会经济模式转变, 数据是一项核心资产,可以创造巨大的竞争优势并推动创新、可持续增长和发展。Brynjolfsson et al.(2011)估计,采用数据驱动型决策的公司的产出和生产率比其对信息技术的其他投资和使用的预期要高5%至6%。拥有更多数据的公司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提高其产品/ 服务的质量,进行两种类型的数据驱动型创新:通过改进现有技术进行的“试探创新”(e x p l o i t a t i v e innovations)和通过开发新技术进行的“探索创新”(exploratory innovation)。因此,在科技进步过程中,数据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正在成为科技创新之源。这带动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2020年我国PCT专利申请量达68720件,居全球首位。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授权53.0万件,发明专利有效量221.3万件。技术的进步也引领了我国数字经济在风投方面的大发展。根据麦肯锡的估计,中国的风险投资总额从2011—2013年的120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6%)飙升至2014—2016 年的770亿美元( 占全球总额的1 9 %),其中380亿美元投资于海外。在虚拟现实、自动驾驶、3D 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数字技术领域均已跻身全球风投投资者前三名。
我国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强大助力。以人工智能为例,截至2020年底, 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其中中国和美国处于领先地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我国专利申请量为389571件,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74.7%,是美国的8.2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报告称,从学术期刊上的人工智能相关论文引用率看,2020年中国已经首次超过美国;中国所占比例为20.7%, 超过了美国所占的19.8%。科睿唯安公司统计,自2012年以来,中国的人工智能论文数量已达24万篇,远远超过美国的15万篇。这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及其在各个行业的渗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自动驾驶方面,我国各大城市竞相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落地, 使我国在自动驾驶方面已步入世界前列。
在5G/6G方面,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占比超过38%,居全球首位。发布了5G移动通信网核心网总体技术要求等447项行业标准, 截至2021年6月,我国已累计开通5G 基站96.1万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3.65亿户,较2020年12月增加1.66 亿户。在6G方面,我国专利申请量达到1.3万余项(约合1.58万件), 占全球总量(3.8万项)的比重已达35%。此外,与之相关的卫星互联网、量子通信等方面,我国也有了大的技术突破。这些技术突破将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支撑。
数字经济的广泛应用也使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有了提升。数字经济一方面为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提升提供了工具,使其产业价值重新焕发出来,从而使其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尤其是对很多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大幅度提升了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能够为创新能力打造提供工具, 例如通过打造研发平台,能够更好地汇聚数据、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快速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从而使传统产业的创新水平大幅度提高。又如,通过建立智慧化供应链,能够使产品性能在软硬件协同等方面获得快速突破,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又使创新链能够快速变成商品,并在市场上营销。从未来发展看,技术创新范式的变化必然引发大量传统行业主导的设计更迭,有利于我国传统产业“弯道超车”, 从而实现价值链的攀升,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转型升级新动能
数字经济全面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从而与实体经济实现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动能。
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 引入数据等新的要素,可较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数据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达到67.9%,连续5年贡献率超过50%。据埃森哲咨询公司报告分析,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人工智能(AI)应用到2028年能为美国政府带来每年高达5320亿美元额外价值。还有机构指出,数字化转型使相关制造企业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物流企业成本降低34.2%,营收增加33.6%。正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应用,带动了全社会生产率的快速上升。Brynjolfsson (2 0 2 1)指出,数字技术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已进入收获阶段,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从2020年第一季度(Q 1)到2029年最后一个季度(Q 4),私营非农企业生产率增长将平均每年超过1.8%。Lydia Boussour(2020)通过对美国数字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2017年,数字经济占美国整体扩张的近30%。而且,数字经济在生产率增长方面的优势, 部分抵消了实体经济生产率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了数字经济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需求分析方面,能够汇聚大量数据,对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协助企业进行更精准的产品设计,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设计领域,通过设计平台化、数字化、智能化,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的设计效率,使其能够适应消费者多变的需求。
在制造领域,通过对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柔性化、精细化、个性化、平台化和智能化,并优化企业的生产运营流程, 使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从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6月,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3.7%和73.7%。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和阿里云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云计算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区域发展评估”指出,云消费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动名义GDP增长0.0809% (1 % 的显著性水平),带动实际GDP增长0.0646%(5 %显著性水平)。云计算在企业中的普及,也会通过企业间的协同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带动作用。以采购云企业数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表明, 采购云的企业数平均每增加1%,名义GDP将增加0.139%,实际GDP将增加0.0952%。
在供应链产业链领域,通过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智慧化供应链, 破除生产消费之间的渠道鸿沟,打通了流通的堵点,提升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弹性,提升其现代化水平。例如,很多数字企业通过整合上游制造业资源,打造一站式产业链服务,降低了企业的打样、采购、零部件采购成本,缩短了交货周期, 提高了用户服务体验。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企业的跨界融合,为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例如,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与汽车制造企业深度融合,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汽车产品中,从而打造出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产品,并推动了自动驾驶汽车的落地应用。
数字化还推动了在线办公等快速兴起。截至2021年6月,我国在线办公用户规模达3.81亿,较2020 年6月增长了91.2%,占网民整体的37.7%。在线视频/电话会议的使用率为23.8%,均使用时长为36分钟。在线办公也带动了传统的办公自动化(OA)持续增长,2020年中国OA 市场规模达到228.5亿元。低代码开发的个性化服务开始兴起,人工智能等辅助工具开始广泛应用,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办公效率的提升,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创造了条件。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模式。Christian Reimsbach-Kounatze(2018)指出, 在“工业4.0”的背景下,制造业可以转变为平台。而这需要传统企业与数字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数字平台的开放与可扩充特性,平台与生态相互促进, 呈现出四方面的融合特色:线上线下的渠道融合,新老业务的迭代融合,C端和B端的客户融合,上下游的产业链融合。在数字技术作用下,沿着“标准化—合理化、规范化—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客制化”的路径进行演化,目前正处于从“自动化、集成化”向“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客制化”演进的阶段。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深度重组。C2B、C2M、DTC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正在全面兴起。制造业服务化进入2.0时代,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协同共享制造、信息增值或智能服务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式持续发展。
从发展现实看,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日益成熟,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目前,我国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设备数超过了7000万台(套),工业App超过了59万个。“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已超过1500个,覆盖20余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0)》显示,在纺织业、电气制造业、金属制造业等18 个行业2608家企业中,89%的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8%处于数字化转型践行阶段,有3%处于数字化转型深度应用阶段。
数字化也推动了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了服务业生产率的提升。DanAndrews、ChiaraCriscuolo & PeterN.Gal(2016)显示,自2000 年以来,全球生产力前沿企业的服务业生产率增长速度大约是落后企业的8倍,这些企业大多进行了广泛的数字化。我国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是三大产业中最高的。2020 年, 服务业数字经济比重为 40.7%, 高于全部经济( 3 8 . 6 % ) 、工业(21.0%)、农业(8.9%)(中国信通院,2021)。服务业数字化提高了生活便利度,例如,餐饮外卖、生鲜电商、即时配送、预约服务等,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度。随着即时配送网络的不断完善,即时配送范围不断扩大,将进一步提升消费品质,改变消费体验。服务数字化不但是对消费端进行数字化改造,引导消费者形成线上消费、线上体验、线上支付,完成服务过程下,而且是对服务整个链路的数字化改造,从店面的数字化改造到物流的数字化与精准化,再到上门服务的精准化、服务资源的智能化调配、到店服务的及时排队系统等,都以数据为支撑,形成一个精准而高效的系统。将数字技术直接赋予各类门店之中,对服务业的供应链进行数字化改造,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使门店、服务业供应链与消费端的数字化高效对接, 将解决曾经出现的问题,从而推动服务业的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从餐饮、旅游到办公、教育、医疗等各类传统服务市场因数字化赋能实现了线上线下共融,进一步带动了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也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如智慧供应链系统不断优化企业基础运营, 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驱动管理,大数据平台指导企业完善运营规则和策略等。服务业的在线化与智能化,为提升服务业生产效率与客户体验带来了工具和条件,将为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能。
数字经济推动新消费, 打造消费循环新动能
近十多年来,消费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1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1.7%,拉动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预测,消费将成为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GDP的拉动作用从2020年的负0.5个百分点上升至2021年的6.3个百分点。应该看到,2021年下半年面临着疫情、自然灾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将面临衰减。然而,数字经济所推动的新消费的崛起,将对我国消费下滑趋势起到遏制作用。EIU于2021年8 月预测,尽管面临着困难,2021年中国消费增长率仍将达到13.1%,较之前的预测数字仅下调了0.7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推动的新消费,将为国民经济增长打造新动能。
网络零售成为带动消费的新动能。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1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965万,占网民整体数量的80.3%。普华永道的调研数据表明,移动购物的频次正在超越实体店购物,成为消费者最重要的购物渠道。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成为消费者的新宠。上半年,全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6.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03万亿元,同比增长18.7%, 两年平均增长1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7%,较年初提升3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0%。移动支付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银行共处理网络支付业务225.3亿笔,金额553.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4%和13.5%。移动支付带动了餐饮、外卖、旅游、网购等消费场景重回增长通道, “五一”劳动节、端午节跨机构网络支付交易金额分别达5.06万亿元和2.96万亿元。
数字经济带动服务消费。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上外卖、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4.69亿和3.67 亿,分别占网民整体数量的46.4%和36.3%;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分别达3.25亿、2.39亿,分别占网民整体数量的32.1%和23.7%。服务消费从线下到线上,使餐饮、旅游、教育、医疗等行业在非常时期仍能够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并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利用线上平台实现到家服务是便利消费者的一种新模式。Kantar预计2016— 2021年到家服务复合增长率为64%, 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两万亿元规模。2021年“6 • 18”首日,京东到家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40%。
数字经济推动了新消费的快速成长。以数字智能产品消费为例, 截至2021年6月,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汽车联网设备等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的使用率分别达19.8%、13.3%、12.3%。数字化推动了个性化消费的兴起。“90后”、“00后” 用户单人用餐的比例分别超过六成和七成。“一人食”的消费场景呈现出新一代消费人群独立、个性、多元、差异的消费理念。数字化还带动了国潮、国货、国牌消费的快速增长。2021“京东6 • 18,18周年庆”期间,236个品牌销售过亿,其中中国品牌占比达73%。国潮品牌整体成交额增超4倍,国货品牌关注度已经是非国货品牌的3倍。消费者整体上偏爱购买国产手机、美妆及运动商品。“95后”购买老字号品牌商品的销量同比增长了315%,远高于他们父母辈的“60 后”和“70后”。调研发现,很多中国品牌商不再走“从国外创意到国内山寨”的路径,而是通过发现消费者的痛点,依赖互联网庞大的用户群体、快速的传播能力,再结合品牌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开发出更具魅力、更能够解决消费者痛点的产品。54.8%的调研用户认为“国内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需求被厂商捕捉并研发”。这说明数字化在新消费崛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催生了消费的升级。截至2021年6月,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84亿,同比增长7524 万,是所有应用中增长最快的。我们测算,2021年中国直播电商销售额将超过2万亿元。“中国现代消费发展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受访者的消费选择受到“直播带货”的影响。这使越来越多的店铺选择了直播营销的方式。今年6 月1日0点开场后仅1小时的淘宝直播成交额就已超过2020年同期全天的成交额;品牌店铺直播在今年“6 • 18”也实现爆发式增长, 直播成交额比2 0 2 0 年同期增超100%。技术进步也将给电商发展带来助力。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虚拟试妆的相关技术,进一步优化了线上购物体验。
消费者的便利化诉求带动了各种产品的创新。在各个电商平台,洗碗机、内衣洗衣机、洗鞋机、扫地机器人、烹饪机器人等各类“懒人神器” 销售量爆增。预制菜(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 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等便利消费者的产品更是资本市场的明星,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约100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约2600亿元,预计在2021年超过3000亿元。盒马鲜生的数据显示,“95后”购买半成品菜的比例达到“65后”的两倍。
数字经济助力节能减排,打造绿色低碳新动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 这将带动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生态环境部、中环协联合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0)》,2020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大约在1.6万亿元—2万亿元,2025年将超过3万亿元。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 需要加大投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少刚提出,到2060 年实现碳中和共需要约136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而摩根大通的研究团队则指出,未来30年,中国的绿色投资可能超过90万亿元。这意味着,低碳节能减排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数字经济能够为节能减排提供助力。以建筑业为例,2020年7 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颁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实现这一目标,以BIM 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有着较大的应用空间。我国建筑信息化率仅为0.11%,约为发达国家的1/9。数字技术在建筑业仍有较大的应用空间,预计到2025年,建筑信息化行业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这将为建筑节能做出较大的贡献。
数字经济也将助力电动车等低碳产品的普及。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03万辆,但仅占汽车总量的2.1%。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493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7%。从增量来看,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0.3万辆,增长了234.9%。中国已经超过欧盟, 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数字经济与电动汽车有着天然的联系,联网化、智能化是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而这将使电动汽车和数字经济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互促互动。
数字经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在实体经济领域,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企业的生产流程、运营模式深度融合,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设备运转效率、提升生产过程管理的精准性,实时在线精准监测碳排放路径、控制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情况,从而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节能增效、清洁生产,最终达到从产品全生命周期优化碳排放路径的目的。围绕钢铁、石化、水泥等重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模式,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强化资源能源消耗管理,从而实现降耗减排。通过利用大量需求端的数据,结合生产工艺流程的重组优化,能够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更多的绿色产品,从而实现低碳发展。在不同的企业与行业间,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数字基础设施实现各种资源要素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融通和共享,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低碳节能。在能源工业领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挖掘能源大数据的价值,从而推动能源生产、分配、利用模式的变革,提高能源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实现精准预测需求、设备远程监测、能耗管理、预测性维护、设备运行优化,扩大各种新能源的使用范围,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 从而革新能源系统。此外,数字技术在资源回收利用、绿色产品消费、碳交易、碳金融等方面也具有较大的空间。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 E F)评估结果,使用数字技术可以减少至少15%的碳排放。
发挥数字经济新动能的政策建议
要使数字经济新动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应该在政策上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是建设工业强国、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在线娱乐等加快发展的条件, 还是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升级改造的支撑。因此,要使数字经济新动能作用发挥出来,必须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水平供给。
第二,建设一批互联互通的产业大数据平台。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创新的重要资源。要支持电子商务企业、物联网平台企业等开发一批有利于数据共享的互联互通的用户大数据平台。要完善数据交易的机制与体系,推动数据广泛赋能传统制造业,实施数据驱动的创新战略。
第三,加强数字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部署一批芯片、人工智能、5G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工业软件等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前沿技术研发,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第四,完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鼓励企业在平台建设、SaaS等方面创新,创造基于制造大数据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开源设计等新型工业设计服务以及个性化定制生产、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等新型制造服务模式。推进公共服务、数据安全、行业协会、标准规范、人才培养、统计指标和评价模型等深度融合生态相关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