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智博会!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吗?点击更换一张
行业资讯  
数字化“刷新”学习场景
飞行汽车,正向我们“飞”来
5G+工业互联网迈入规模化发展...
划重点!2025年我国数据领域明...
为实体商业植入“智慧大脑”
强化数智赋能制造业蝶变升级
预先注册智博会4大理由,1:获取现场参观绿色通道服务;2:电子邮件定期传送商迅,展品信息等;3:免费获得智博会刊1本(数量有限)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新型智慧城市是“长”出来的还是“建”出来的

来源:智博会   作者:   更新时间:2021-07-15   浏览次数:2575 次

办证免排队、不见面审批、全息感知的交通监测……当前,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势头正劲,呈现“百舸争流”之势。怎样建设才能不走弯路?智慧城市何时才能真正“开花结果”?它的未来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当所有人投身于新型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也必须惠及到所有人。

  新型智慧城市是“长”出来的还是“建”出来的

  新冠肺炎疫情这面镜子,让我们在健康码等各类智慧应用中,看到了新型智慧城市系统的独有优势,同时也照出了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或者说是新型智慧城市的更大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和挖掘。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新型智慧城市呈现出“一面火焰、一面海水”的图景。面对新型智慧城市美好的发展愿景,城市规划者们蜂拥而至,“建”得轰轰烈烈,但始终走不出“开花不结果”的怪圈,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家仍停留于“以工业时代的见识谋划数字时代的发展”,没有真正意识到新型智慧城市是“长”出来的,不是“建”出来的。

  新型智慧城市不是“建”出来的、“买”出来的、“包”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长”出来的新型智慧城市,一定不是无组织的外壳,它应该是不同部分、不同模块、不同应用、不同技术,相互支撑、相互协作、数据共享、网络互联的一个可自我调节,可持续生长的有机生命体。这其中有三个要点需要首先理清——“人”是出发点,是这个生命体的主体,切入点是“城”,是这个生命体的载体,突破点是“智”,是这个生命体智力的体现,三者相互融合,相互赋能,最终带给每座城市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无限逼近未来。

  “建”的思路问题多多

  “长”的真谛必须领悟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是检验城市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基于技术的进步和敏锐深刻的洞察,能够带来多少方便、快捷、高效、自动化的应用,将决定一座城市,未来是否可以让人拥有更自由的选择空间、更便捷的发展路径,以及更舒适的生活体验。

  《超级智能城市2.0:人工智能引领新风向》报告显示,中国超过89%的地级以上城市都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在建总数为500个,接近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数量的一半。然而在“建”这一工业认知的引导下,我们看到的新型智慧城市,不少还是浮于表面的“花架子”、个别领域的“试验田”、部分地区的“小盆景”,在城市治理和服务中往往“治标不治本”。

  大多数城市都配置了不少“软硬件”,却忽略了“用”,本地业务响应能力差,应用生态少,或者动辄上亿元做的APP,无人问津;大多数城市都意识到了“数据”的关键性,但建设的各种“库”却沦为摆件,没有激发数据活力、没有激活数据要素,最终无法有效转化为数据资产,释放数据的价值;大多数城市都在专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看到比技术更难、比光鲜的城市表面更重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忽视了将“人”的发展和“城”的建设相统一……特别是“重建设轻运营”所导致的业务应用匮乏、简陋,甚至不可用;我们看到大量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心沦为装点的门面,在片面追求大而全中,忽略了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诉求,造成资源闲置,形成智慧“烂尾”。

  想要实现新型智慧城市由“做了”到“做到”,乃至“做好”的跃迁,必须从“建”的错误认知与路径走出来,并着重思考如何“长”出智慧城市。

  “长”成参天大树的五个秘诀

  缺一不可

  新型智慧城市的生长轨迹是一个永无止尽向前、向上的动态过程。笔者认为,新型智慧城市“长”好至少要具备五个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养分、合适的土壤、优质的种子,以及园丁等所有人的陪伴与呵护。

  1.良好的生态环境——“统”

  基础环境决定成长空间,同时也影响整个未来发展态势。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每个城市基本上都在建设属于自己的“城市数字大脑”。为避免城市“脑梗”问题的出现,要搭建城市统一的新型智慧城市操作系统,在技术层面,采取“模块式开发、积木式搭建”的方式,梳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需求和要素,开发类似于“七通一平”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准通用件;需花大力气做好顶层设计、成长机制、标准接口、安全管控、基础模块、数据服务、交互界面等各项基础规划,全面承载市、县(区)、镇(街办)等各级政府的需求,做到统一项目规划、统一资金管理、统一数据开放、统一资源共享、统一业务协同,彻底打通城市中所有被看见、被发现、被记录的数据,用流动的数据让城市“活起来”,为其后续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与环境。

  2.充足的养分——“融”

  一棵树的成长快慢,很大程度依赖于阳光雨露等养分充足与否。“融”的机制就是供应新型智慧城市这棵大树流动的养分。为让有限投资的“养分”得到最大化吸收,需着力做好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三个融合”,充分考虑“新项目与老系统、甲部门与乙单位、上级要求与服务对象、今天开发与未来发展”四个方面的有机融合、统筹布局,确保养分科学合理分配、充分利用。今天的开发可能受技术水平、投入不足等问题限制,建设不一定很到位,但是一定要考虑为未来发展留下升级的接口,防止形成新的孤岛,这就需要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中,先建立融合机制,为促进新型智慧城市长成参天大树提供有效保证。

  3.合适的土壤——“数”

  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只有扎根于广袤而坚实的“数据”土壤,新型智慧城市这棵大树才能向阳而生、无限向上。数据能力的强弱,将决定这棵树根系发达的程度。铺设再宽的网络不过是给数据修了一条路,修建再大的机房不过是给数据装了一套房,开发再好的软件不过是给数据买了一辆车,炒作再大的概念不过是给数据化了个妆,没有数据,一切都将归零。我们要让数据走出部门自己的服务器,让数据流动起来才能发挥数据的价值。尤其要注意的是,新型智慧城市要有温度要向善,数据的土壤一定不能被“污染”,这也需要我们特别注重数据在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中的安全问题,不能搞数据绑架,要在安全的前提下,挖掘日益增长的信息数据并不断增值。

  4.优质的种子——“用”

  一棵树种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一棵树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成为有用之“材”。“用”也是评判新型智慧城市战略目标“优政、惠民、兴业、智治”是否落到实处的重要标准。因此,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驱动”的原则,紧紧围绕深化改革的难点、百姓民生的痛点、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及在新技术新功能的普及中培养出来的新需求,不断拓展行业应用,尊重业务特点、优化操作界面、创新应用场景,摒除工程师思维和公司化思维,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等提供务实管用、方便友好的应用系统,并不断沉淀数据、促进业务协同,推动新型智慧城市这棵大树持续健康生长。

  5.服务、陪伴与呵护——“人”

  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新型智慧城市不是一次性的交钥匙工程,绝不能只有建设,无人维护和运营。新型智慧城市由人决策、靠人培养、给人使用,新型智慧城市关键在人。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决策者,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握信息时代的特征,遵循信息时代的规律,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用“数”意识、执“网”能力和操作水平。以往“重建设轻运营”的传统模式必须摒弃,智慧“烂尾”必须杜绝。同时,要制定出台规范的行业白皮书,为新型智慧城市中治理、民生、产业三个立足点提供标准。此外,新型智慧城市还要摆脱对财政的依赖,实现资本良性循环,需要集政府、企业等多方之力,一起呵护,共同培养。

  在重视上述新型智慧城市成长的五个通用条件之余,我们还要关注现实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化。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中国城市化2.0:超级都市圈》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升至75%。因此,除致力于新型智慧城市探索,我们还需要结合乡镇乡村等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科学匹配出属于他们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最终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智慧之果。当所有人投身于新型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也必须惠及到所有人。相信这也是对“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积极响应。

  当前,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势头强劲,但远未达到上限,尤其中国城市大洗牌,新型智慧城市有望在“十四五”呈现出“百舸争流”之势。在越来越多城市高水平开放,高效率和高质量发展中,希望通过政府、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长期运营,让新型智慧城市早日长成参天大树,并汇聚成林、生生不息!

分享到:
咨询及招商热线:0574-87126280   
Copyright © 2011 www.cnsc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智博会  浙江宁旅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95380 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2561号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09:00-17:00
周一至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