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突发疫情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的重要。而集大成于一身的智慧城市虽然因“疫考”不合格而备受诟病,但它依然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高质量发展、智慧社会、网络强国等的重要内容。那么,迈入“十四五”的新阶段,智慧城市要如何解决问题,实现真正的“智慧”?2020年,面对突发疫情智能做出快速反应的杭州城市大脑大放异彩,好评如潮。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考察调研时表示,希望杭州在建设城市大脑方面继续探索创新,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为全国创造更多可推广的经验。由此看来,城市大脑也成为智慧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事实上,自从“城市大脑”这个概念进入大众视野,便已经甚嚣尘上。有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6月,全国已经有数百个城市宣布建设城市大脑。阿里、华为、百度、腾讯、科大讯飞、中科大脑、360、滴滴和京东等各大科技企业也相继进军城市大脑领域,提出了自己的“泛城市大脑”技术规划。这是继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建设之后,城市大脑又要“一哄而上”?对此,中国信息界发展研究院院长尚进建议,各省市要合理、理性规划城市大脑,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什么是城市大脑
虽然,近两年城市大脑“热”,但自2016年杭州市首提城市大脑建设计划以来,截至目前,其实,对于什么是城市大脑很多人并不了解,对于,城市大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业界更是各有各的理解。
而要理性推进城市大脑,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城市大脑。
对于什么是城市大脑,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上表示,城市大脑最早的时候,正好是人工智能“热”的时候,因此,大家很简单地把城市大脑理解为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城市的问题。其实,城市自身进化到今天,需要有城市自己的智能,所以城市大脑,不是把人的大脑安到一个城市里面去,而是把城市当成一个生命体来看待,是有人组织的生命体。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居住、交通、环境、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带来诸多挑战。而要迎接这些挑战,就需要利用基于互联网、数据和计算的机器智能,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会带动新技术发展和产生新的基础设施。城市大脑就是新的基础设施,目的是连接时间与空间,协同、交互,让城市智能。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副所长黄璜撰文指出,城市大脑要有四个层面的城市治理内涵:一是“城市大脑”是对细节的治理。城市经营者不能单纯将“数字大脑”视为一套技术应用,而应是以细节为导向的精致的公共物品;二是“城市大脑”是对流动的治理。包括对人、物或能的流动和信息或知识的流动;三是“城市大脑”是对时间的治理。一方面是线上信息的一瞬而至将物理时空压缩到了极致,不同来源、不同尺度的信息可以同时呈现,城市的瞬间态势可以一览无余。另一方面是线下时间可以被精确地配置。无论是对交通的管制还是对能源的调控,“城市大脑”都将时间配置给更需要它的对象;四是“城市大脑”是对复杂性的治理。随着城市自身的扩张,其内部分化出的子系统之间日益难以协作,导致城市本身又成为复杂性的来源。数字化带来的统一网络、高效计算、即时通信和智能行动,为城市应对自身复杂性提供了途径,但信息爆炸与无序流动又叠加了新的复杂性。“城市大脑”可以通过对城市内部关键信息流动的标准化、统一化和集中化,重构城市中的信息秩序,看作简化这种双重复杂性。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城市大脑全球标准研究报告2020》指出,城市大脑的作用是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解决城市运行中面临的复杂问题,更好地满足城市各成员的不同需求。
城市大脑与智慧城市
对于城市大脑的定义,目前虽然还没有统一的权威定义,但从杭州实践以及业界各专家给出的定义来看,比较一致的是: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城市问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而这些共识与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和目标相同。 因此,很多人困扰于城市大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有一部分认为城市大脑与智慧城市无关,有一部分认为城市大脑就是智慧城市。
那么,城市大脑与智慧城市到底有没有关系?这关系着城市智慧发展的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
对于城市大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2018年,在TechCrunch国际创新峰会上,王坚表示,“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脑”没有任何关系,城市大脑不应该被翻译为“TheBrainofSmartCity”,而应该被翻译为“CityBrain”。王坚认为,当下“智慧城市”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仅仅把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或者系统简单地放到城市中,而忽略了技术或系统是否有用;2020年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王坚表示,城市大脑有一个核心——大脑中枢系统。中枢系统是城市的中心架构,这是杭州的一个重要发明,
它改变了过去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相比其他城市的智慧系统,杭州城市大脑的大脑中枢除计算能力强大外,它最大的特点是打造了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城市引入大脑中枢后,不需要改变原有数据结构,且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和接入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治理城市的目的。形象来讲,城市大脑好比给城市装上了一个CPU,而智慧城市像是给城市装上了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局部看起来可用,但本质是没有“智商”的,无法与其他部分联动,而城市大脑可以协同、交互。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研究组成员刘锋表示,城市大脑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智慧城市的一次升级,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解决城市运行中面临的复杂问题,更好地满足城市各成员的不同需求。
2020年11月,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与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袂发布的《城市大脑建设目标选择、方法与路径——城市大脑规划建设与应用研究报告》认为,城市大脑是智慧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构建智慧城市框架体系的核心单元、是增强智慧城市“软实力”的关键抓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借助物联网、5G移动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商业、交通、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要素整合在一起,汇聚了海量数据,其架构体系和协同关系十分复杂,需要通过建设城市大脑这一智慧中枢,才能实现对新型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维服务的全方位管控。
其实,不管城市大脑如何定义,城市大脑与智慧城市是何关系,两者都是因为更好地解决城市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应运而生。因此,为了提高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最优选择就是融合发展。
如何推进城市大脑
目前,智慧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而条块分离、数据不共享等问题依然严重: 城市大脑较智慧城市建设较晚,但目标就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打破原先政务数据缺少协同互通的局面,做到统一调度城市基础数据,加强政务部门数据协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轻公众在政务事务办理流程上的麻烦,充分发挥数据作用,实现“智能”化运行。 因此,智慧城市要想实现“智慧”,就需要城市大脑来统一控制和指挥决策。
那么,如何推进城市大脑,让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
王坚以杭州为例讲述了杭州城市大脑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验积累。2016年杭州刚提出城市大脑时,政府、企业都无从下手,阿里云、数梦工场等13家企业的上百名人员像是志愿者,聚到云栖小镇一起探索、研发杭州城市大脑。经过努力,2017年,城市大脑1.0正式发布,以交通为切入点,城市大脑对128个路口信号灯进行接管调控,在试点区将通行时间缩减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了4.6分钟。在萧山区,120救护车等特种车辆到达现场的时间也缩减了50%;第二个阶段是治理体系搭建。2018年年底,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正式发布。这是城市大脑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个阶段,杭州成立城市大脑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担任组长,走的是政府带动企业创新模式,期间,很多政府公务人员更像产品经理,从设计、规划数据模块到投入运行,直至“产品”上线,全都亲力亲为。这一阶段,城市大脑完成了从治堵到治城的转变;第三个阶段是治理体系形成,推出的“亲清在线”平台。这是近年浙江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城市大脑的有机结合,倒逼政府流程再造,让更多部门实现政务数字化协同,甚至可以做到福利发放一个都不少,引发基层治理变革。同时,“亲清在线”也体现出城市大脑最基本的治理理念:诚意、诚信和直达。王坚表示,城市大脑最理想的状态是帮助城市更高效地治理社会,形成整体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员只需坐在数字驾驶舱就能感知城市动态、把握管理全局。而杭州城市大脑的思路非常简单,就是把数据变成城市治理的资源,用这个资源再去赋能基层治理。并且它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未来,它会把城市变为超级智能的城市。目前,杭州城市大脑已在围绕停车先离场后付费、有车位无违停;就医先看病后付费、最多付一次;旅游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多游一小时等场景进一步优化,全面推动新场景设计研发。
对于各地都在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的情况,王坚指出,目前,很多城市推进城市大脑的问题在于,“把城市大脑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解决城市局部的问题”。而王坚认为城市大脑建设还是应该体系性更强一些。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不应该盯着局部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整体的角度系统地来解决和改善城市的问题。
智慧城市权威专家、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在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表示,城市大脑要以人为本,以解决城市建设发展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为主攻方向,突出便民利民惠民,实现“四总”(全量数据资源总汇聚、全域数字化系统总集成、全局业务服务总协同、打造城市智能化总枢纽)、取得“四突破”(城市治理模式突破、城市产业模式突破、城市服务模式突破、城市发展理念突破)、具备“四力”(城市具备更强感知力、城市具备更好协同力、城市具备更优洞察力、城市具备更大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