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和智慧城市的化学反应
新型的智慧城市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具有数据开放共融共享、城市治理高效有序、市民服务全程全时等典型能力。
新基建是“十四五”期间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其核心思想是顺应城市演进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以人为中心。
利用新基建对于城市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升级作用,推动全域感知、智能中枢、云网融合在城市全要素融合运营智能、精准泛在服务和开放内生创新中的应用。
由此带来了:数字化设计、生产、交易、运维和监管,其改变了生产管理、生产流程和生产力,实现了全要素资源的数字化。
城市出现多脑的原因
城市大脑自始至终缺乏一个权威的、精确的定义。将“数据聚合展现”和“局部决策”等能力认定为城市大脑,造成了城市大脑的整体缺失。
在缺乏科学顶层设计的情况下,盲目复制发达先进地区的数字化能力,正中市场侧业务拓展下怀,建设了很多以大屏系统为代表的“空脑”系统的情况。
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城市大脑建设规范和标准,国内先行城市按照不同的技术框架展开建设工作,当不同城市、不同国家需要实现城市大脑的互联互通时,当前城市大脑建设方式的弊端将会凸显。
泛城市大脑产生的根源及关键要素
人类群体智能与智能设备的机器智能将通过互联网大脑架构形成自然界前所未有的超级智能。
这个类脑的超级智能系统框架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结合,是“泛城市大脑”产生的根源。
第一个关键点是如何建设类脑神经元网络的问题,是在应用软件层还是在操作系统层建立,使之能够将城市的人,机构、智能设备,城市设施,AI系统等链接起来。
第二个关键点是由于城市大脑的各维度神经系统日益完善,智能汽车、边缘计算、云计算等各种技术就可以联合起来,形成云反射为城市的需求做出及时、稳健的响应和处理。
第三个关键点是城市大脑避免成为信息孤岛,也就是如何通过更高一层的互联网大脑框架与其他城市形成技术联动、需求联动、人员联动。
未来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脑都需要可持续性
城市大脑的建设过程中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开放标准,但是开放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
未来的智慧城市计划具有长期性。实施特定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不仅应专注于实现特定目标,而且应着眼于实现智慧城市的总体愿景。
成功的智慧城市在其智慧城市计划中将开发特定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作为优先事项,以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改善环境的可持续性。
它的核心能力是政府各部门各场景海量实时数据的接入,尤其是大量新兴基础设施运行的物联网数据,通过专门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降维处理,通过一系列功能模块满足各类城市管理需求。
实现智慧城市向数字化城市的演进,结合新基建的发展注重顶层设计,实现硬件、数据与场景间动态、立体化联合,构建城市大脑与城市生态。
政府建设工程将由项目制转向长期运制,使建设思路、建设行动、后期运营整体一致。
项目建设制的思路适用于传统基础硬件设施建设项目,未来智慧城市项目将更加强调项目的持续性运营能力。
各地便接连出台智慧城市政策
“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等建议。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征集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北京将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
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明确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
深圳市发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若干意见》也定下发展目标,到2025年,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鹏城智能体,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
杭州列为试点城市后,陆续颁布《城市大脑建设管理规范》、《政务数据共享安全管理规范》加强政府推进力度。目前,杭州是第一批完成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城市。
结尾:
城市大脑作为城市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使城市治理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并且向精细化方向深入发展。
截止2020 年6月,全国已经有数百个城市宣布建设城市大脑,阿里、腾讯、浪潮、华为、百度、科大讯飞数百家科技企业宣布进军城市大脑领域,相继提出了“泛城市大脑”技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