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日前表示,要“进一步推动5G实现建设好、应用好、发展好的良性生态”,并明确指出“希望下一步各个地方政府对5G的发展有个全面的合理的预期,不仅仅要盯着网络建设这个目标,还要在5G应用方面更多的一起下功夫”。
2021年,5G产业要做到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在经营、模式与政策上做到创新。
首先,5G产业迈入创新经营新阶段。回顾移动通信产业历史,基础设施与产业应用间,呈现异步模式的相互促进状态。即基础设施先行建设,在局部区域(如重点城市)内形成高地,进而实现产业应用的发展。一方面,获得经营收入,为运营维护和扩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形成应用标杆,用于复制推广。
对于5G而言,同样如此,未来将进入产业应用与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创新经营期。第一,从可行性而言,从2019年6月,商用牌照颁发至今,中国已经完成超70万5G基站建设,实现对地级市以上的全面覆盖,达到了最终建设数量的四分之一,并且在一线城市已经开始从广覆盖向深覆盖迈进。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开展对5G的全面经营,其中在2C领域,进一步实现用户的5G化,并且激发与5G匹配的特色应用推广,例如云终端等;在2B领域,基于前期的所取得的“5G+”成功试点,上升成为产品或解决方案,并加以普及;此外,对于2B领域,重点强化5G专网等专业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为产业提供更好的赋能。
第二,从必要性而言,在全球疫情、逆全球化等背景下,转换经营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时代的要求。社会经济众多领域,需要新型基础设施为其赋能。因此,5G产业需要迈入创新经营期,通过发展应用,为社会经济领域腾让投资空间,并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5G产业发展出基于以我为主的“内循环”新模式。借鉴国外经验,引入国外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并逐步本土化,是我国桌面互联网以及2G/3G/4G时代的重要经验。但是在5G时代,“以我为主”将成为核心模式。
中国5G产业与全球同步启动,并且全球70%的5G基站均在中国,世界其他国家已经没有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中国的5G产业必须要走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
受逆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在5G核心技术等方面,我国面临国外的封锁,因此需要基于自主创新,突破潜在的桎梏,并建立完整的基础产业链。
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内循环主体”成为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整体定位,为此我国的5G产业需要走上“以我为主”的发展轨迹。
分析当前产业现状,我国已经摸索出了独立发展的经验,包括toC的内容和应用,toB的产品和方案等,这为5G的自主化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5G产业发展新政策将聚焦产业创新经营。此前,各地的5G产业政策中,网络建设、产业应用、技术发展、产业链建设是四个主题;但在具体落地上,网络建设被视为重点,包括提出定量化目标,在站址协调、能源保障、建站补贴等方面,有详细的促进文件.
在“不仅仅要盯着网络建设这个目标,还要在5G应用方面更多的一起下功夫”的要求下,预期未来5G产业政策,除了对网络建设的强调之外,将着重在以下方面有所强化。第一,在5G基础设施层面,把握“80%用于物联网”的判断,在与行业结合更紧密的专用设施层面进行促进,包括行业专网、云网融合、边缘计算、信息安全等方面。
第二,在5G应用层面,从以往的强调促进试点的发展,向强调促进商用的方向发展,并且将政府的奖励等支持,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用于能够产生实际价值的商用化实践,或者用户在消费过程中的补贴等。同时,政府内部的任务指标,也将其纳入。
第三,在5G产业发展方面。在“内循环”和“十四五”规划的要求下,以打造具备自主能力的产业链为方向,预计将在技术研发、“卡脖子”环节投产方面予以更大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