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管理带来难点,传统依赖人工巡查的粗放管理方式,随着城市设施的越加复杂变得难以为继。
违法建设、车辆乱停、建筑垃圾乱倾倒等城市通病如何治理?城市桥梁监测、积水易涝区域等安全隐患如何发现?台州市用物联网技术来破题,使用视频监控、物联采集等方式,持续提升城市管理执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记者日前在台州采访时发现,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一群执法更加精准而有温度的“城管”,正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智慧。
数千火眼金睛
不眠不休智能巡查
台州市民李某某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带着4岁的儿子爬上市民广场一米多高的城市小品,还没来得及拍照,就收到广场广播的“问候”:“请这位穿深色外套的市民停止攀爬雕塑!”
这是台州市城市管理协同平台利用各类物联网传感器发挥作用。李某某的不文明行为被周围的视频捕捉设备记录下来,传递到近一公里外台州数字化城市管理办公室的大屏上。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看到后,当即连通广场广播喊话。
借助台州全市超过3000个各类视频监控,这个“智联网”平台可以实时看到市区交通道路、市容秩序等方面的相关情况,并实时分享给基层执法人员。
智能设备通过算法自动将不可停机动车的区域标记出来。
“大部分视频设备安装了智能芯片,通过一定的算法,可以自动发现违章停车、占道经营、随意倾倒垃圾等情况。”台州市智慧城管中心业务科科长王晓透露了视频监控背后的“秘密”。算法自动将不可出现异物的区域标记出来,一旦有车辆、小摊等物体在其中停留时间过长,就自动上报系统后台。
24小时不眠不休,智能设备发现问题的效率是人工巡查的5倍。而它的威慑力使得当地违法行为的发生率较系统上线前下降九成。
台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集聚区分局执法队员陈刚,几年前总是要跟几袋垃圾“较劲”。作为基层执法人员,前些年,陈刚一周能接到三五条群众举报投诉,辖区内各个角落甚至马路中央,不时出现成袋的建筑垃圾。
陈刚所在的中队辖区内有不少工地,一些施工队为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把垃圾扔在各个监控死角。等到群众和执法队员发现,肇事者早已不知所踪。
城市有效治理的背后,是对城市治理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借助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视频设备和数据,台州将477个在建工地、建筑垃圾消纳场和2386辆渣土运输车全部纳入监管体系,实时监控工地建筑垃圾生产、运输、消纳的全过程。
“利用车载GPS和车载视频,我们能在平台上查看运输车辆的位置,还可以进行轨迹反查,查看车辆是否按规定路线运输。”陈刚逐渐感受到新技术带来新变化,违法行为少了,涉事者也难以逍遥法外。
今年4月14日,陈刚久违地接到了环卫部门的投诉,在一个十字路口,一夜之间混凝土散落得到处都是。和以往急匆匆赶赴现场不同,他打开平台,运用检索功能迅速锁定了涉事车辆。不到半天时间,他借助公安交警部门的数据,找到车辆所有者,上门完成了查处。
部门间的数据协同,进一步推动平台功能的强化。据介绍,城市管理协同平台明确了全市38个专业部门和9个县(市、区)的责任,将全市60个乡镇(街道)、320余个单位和他们所拥有的部分智联网设施纳入系统。
台州数字化城市管理办公室的大屏上,实时显示全市各点位监控画面。
几毫米下降
精准感知化解路面安全隐患
窨井盖、路灯、沿街广告牌……城市治理的相关内容随处可见,任何细节处理不到位,都有可能诱发风险。
“我们需要掌握城市的各个细节,建立城市管理执法的基础数据库。”台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台州对全市主城区3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窨井盖、路灯、门牌、户外广告等121类、226.4万余个城市部件进行精确普查和系统编码。全市入库沿街商铺56849个、企业单位2918个、社区人员7508名。
有了这个数据库,执法队员只需打开手机,就能找到执法对象的相关数据。“有时遇到执法对象不配合的情况,我们通过平台就能查到信息、巩固证据、完成案件办理。”王晓说。
数据库建立之后,这些海量的数据还能派上什么用场?台州的答案是:用物联网技术,给城市治理“找茬”。
2019年,黄岩区市政服务中心安装在个别窨井盖上的传感器传来一条信息——井盖高度下降了几毫米。台州市城市管理协同平台将这条线索发送给当地市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勘查后发现,由于长期被车辆碾压,部分井盖不堪重负发生沉降,造成路面高低不平,影响行车的舒适和安全。
窨井盖提质工作迅速提上了日程。不到一个月,一批具有防沉降、防变形、防坠落功能的新型窨井盖被替换上岗。“多亏传感器替我们及早发现问题。”换好窨井盖,黄岩区市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蒋海波心有余悸,“如果窨井盖突然坠落,将是巨大的安全问题。”
城管队员利用“台州移动执法”app采集服务对象基本信息
相比窨井盖,许多更普遍的问题也有待解决,比如城市积水。
“以往每到暴雨天特别是台风天,执法队员就要全城巡逻,第一时间上报积水深度等情况。”王晓告诉记者,在桥洞等积水较深的地点,探查积水深度对执法队员来说有些危险,上报的情况也未必准确。
这样的窘境被物联网技术完美解决。今年7月,台风“黑格比”给台州带来强降雨,城区桥洞、公园、路面等多个点位出现积水。平日里看上去和路灯无异的水位监测设施在识别到积水后自主启动,向城市管理协同平台发送内涝风险预警和积水情况分析,提示指挥人员做好防涝应急准备,同时也为市民出行提供参考……
将城市治理的隐患消弭于无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以智慧化推动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据悉,台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已和中国移动、海康威视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和“AI联合创新实验室”,运用智能视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人脸、车牌、场景、物体、行为等内容的动态追踪识别,自动预警城市管理违规行为。
工作人员查看“智联网”平台信息
24小时监测
规范化执法更受欢迎
智慧平台对城市治理各个环节24小时无死角监测的同时,也改变了执法队员的工作方式。
椒江区行政执法大队葭沚中队队员赵聪杰,如今上街巡查手机不离身。平台发现的问题会随时推送到手机,巡查中发现的不文明行为同样需要手机上传。
10月23日,记者在台州数字化城市管理办公室的大屏幕前,见证了赵聪杰的一次执法过程。下午3时许,系统自动发现市区一家水果店将垃圾堆到人行道上,并将该信息推送给赵聪杰。
正在附近巡逻的赵聪杰匆匆赶去,用手机打开阳光执法移动工作APP,上传现场照片后,对店主提出整改要求。15分钟后,他再次来到店铺前,拍下已经清洁完成的路面,向系统报告执法完成。
台州城管队员用无人机探查违法建筑。
“整个执法过程都在系统上留痕,这对我们规范化执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赵聪杰介绍,系统要求录入检查结果后,有时还要请执法对象完成电子签名,这就需要执法全过程都受到群众认可。
改变悄然发生。赵聪杰当了7年“城管”,收获执法对象“白眼”无数,去年使用信息化系统以来,他发现自己开始受欢迎了。
“群众都知道执法信息网上流转,‘暴力执法’没有存在的空间。”赵聪杰说,如今他已经和辖区内的市民群众打成一片,有时市民还会主动告知他相关问题,让他上门解决。
赵聪杰的手机里有多个微信群,每个群里都有辖区内上百位市民。他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群里直接联系赵聪杰。“以前可能需要一两天才能到我手上的案件,现在几个小时内就能解决,高效而且人性化。”他说。
赵聪杰的话在另一组数据上得到印证。去年,温岭市因人行道违停,发送提醒移车短信1.5万余条,车主自我纠正率43.76%,群众满意率达98.47%。
以服务的方式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是数字化给台州城市管理者们带来的启示。自动留存的视频证据、可随时查看的违停时间……技术带来的执法底气,也为更温和的手段提供了保障。
台州城管队员查看视频回放。
“如果车主在收到短信后仍拒绝把车移走,执法队员才会根据留存的证据贴单处罚。”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记者使用阳光执法移动工作系统向一位违停的车主发送了短信。不到2分钟,他匆匆赶来,按照要求挪车。
处罚从来不是执法的目的,维护城市秩序才是。在黄岩,人行道上分拣快递的小哥得到教育后将快递运送至指定分拣点和派件点;在玉环,生活困难的摊贩得到执法队员的帮助后,主动将小摊挪到了可以摆摊的位置。
“以数字化手段让城市变得更美好更和谐,是我们建设智慧化平台的初衷和期待。”王晓说,他们希望借助平台汇集全社会的力量,而这也正是打造智慧化城市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