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5G急救车内对病人进行诊断。
在5G的热门应用中,远程医疗是其中重要一环。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让优质资源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一定程度消除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成为远程医疗的重要使命。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成研院”)自成立以来,立足自身技术优势,四川及全国多个地区的优势医疗资源,以5G信号强大的通信能力为基础,为更多平台提供远程医疗技术保障。
当下,成研院还承担着国家发展改革委新基建项目,以“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为核心,构建国家级5G智慧医疗体系。通过5G医疗专网,打造包含应急救治体系、强基层体系、多学科协同体系在内的三大体系。
在成研院的探索之下,一个能给更多人带来更大便利的医疗解决方案,正在成型。□四泽 (图片由成研院提供)
国家使命 建设国家级远程会诊平台,破除资源分布不均困境
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由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承担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国家级远程会诊平台任务。
而具体承担该任务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由成研院研发建设。
目前,已有上千家医院入驻该平台。平台基于电信级固移融合的基础通信网络和覆盖全国的运营商级视讯网络,提供集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影像、双向转诊、远程教学培训为一体的远程医疗服务。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偏远地区居民难以获得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平台让医学专家能够帮助基层医生完成疑难杂症的诊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断的准确率和可靠度。”成研院相关负责人说。
不过,远程医疗并不是把当地医院病人信息同步给中心医院专家帮忙指导就行了。
“以远程超声诊断为例,没有足够的网络保障是无法达到效果的。”该负责人介绍,操作时需要实时、同步、精准传输至少两路音视频信号,包括动态影像数据,哪怕只损失一帧画面,都可能造成专家误诊。
“有时候,单一患者超声检查的数据量会达到GB级别,并且传输过程中对图像连续性和时延的控制都要求极高,这对数据采集设备和网络传输能力都提出了挑战。”
成研院的研发团队一直在完善技术,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其间各类实验尝试了上百次,最后通过千兆级带宽容量、固定信号和移动信号融合等手段,保证了国家级远程会诊平台的最终落地。
目前,中日友好医院的多学科会诊、移动式会诊、远程视频查房等功能都能通过该平台实现。平台累计会诊量达10万余次,累计观看182万人次。
更多探索 建设专网打造方案,构建5G医疗全新模式
5月29日,中国移动举办“5G赋能医疗、共建行业生态”活动,成研院发布了5G医疗边缘云1.0产品。
据介绍,5G医疗边缘云1.0产品是新一代5G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业界首个采用云网一体架构的行业5G智能边缘云平台,融合了5G切片和边缘计算技术,可一站式满足医疗行业的连接、计算、存储、中台、业务、安全等核心能力需求,提供专属云网一体服务。
部署在用户侧的5G边缘云将有效缩短网络路由、大幅降低网络时延,让远程手术、远程会诊、AI辅诊、移动医疗、手术示教等创新医疗应用更加快捷地来到人们身边。
5G医疗边缘云还可大幅降低医疗信息化成本。其开放的平台架构可为各类应用提供标准开放接口,向医院提供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构建智慧医疗应用生态。各类医疗应用系统也可实现基于云的统一部署和承载,大幅降低建设成本。
目前,中国移动5G医疗边缘云上已经部署了近百款的互联网医疗应用,让患者在远端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各类医疗服务。
与医院的直接合作,也成为了成研院的重点。
去年底,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携手中国移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全球首张5G医疗行业专网。
5G医疗行业专网是通过在医院内布置MEC(边缘计算)设备,融合网络切片技术,实现了云、网、业三位一体融合。5G医疗行业专网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优势,能针对医院应用场景提供个性化的网络服务。
成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相较于传统网络,其连续覆盖更好,可维护性更强,抗干扰性更好,帮助医院实现了检查实时化、设备移动化、医疗智能化、数据安全化,有效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提高了医生的出诊效率。
当天,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大屏幕上,一个3D的院区模型图十分显眼。
“这就是智慧院区管理系统——5G智慧医院大脑。”该负责人介绍,3D院区模型实时还原了医院全景,将院区的数字化信息融合到全景模型中,能够一眼从屏幕上获取到医院不同区域的实时情况,实现智慧化的院区资产管理。
成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后疫情时代,成研院还将打造医疗三大细分领域头部产品。”其中包括智慧医院解决方案(VR探视、移动医护)、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远程手术、远程问诊)、公共应急防控解决方案(方舱医院、传染病疾控)。通过这些方案,一套依托5G的全新医疗模式,将逐步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