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不是单纯的城市信息化,其最终目标应是更多地服务居民,更好地连接产业,更新地推进创新,以及更大力度地发展人力资本和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这是近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和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全球智慧之都报告2020版》(简称《报告》)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报告》认为,智慧城市今后发展趋势不应仅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而应统筹考虑智慧治理、智慧经济、智慧服务和智慧创新,更加关注人本、科技与可持续。
《报告》阐释,智慧城市不应仅停留在科技追求和科技展示上,而应成为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引擎,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多的城市便利、更优的公共服务,使人们更多地参与到城市管理和公共事务中。
据介绍,自2014年以来,上海社会科学院智慧城市课题组与相关合作方持续聚焦全球智慧城市最新发展动态,一个重要发现是:城市的根本问题不是技术本身所能解决的,更多在于城市的治理方式;而技术的导入常常需要政策变革相配套,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政府、企业、社区、公民等各方面一齐动员起来,参与到城市各项事务之中,智慧城市建设才有可能取得更高的绩效”。
在本次《报告》研发过程中,构建了智慧城市“5+1”评估模型,“5”即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经济、智慧服务、智慧治理和智慧创新,“1”为“智慧声誉”,尝试从六个维度为全球智慧城市树立标杆,力求更加系统、准确、动态地反映全球不同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现状与进步。《报告》研发还特别引入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相关理念。
其中,智慧服务对应以市民为中心,体现“人本”理念;智慧治理对应新兴数字技术对城市治理带来的影响;智慧创新则强化了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报告》指出,与2008年智慧城市理念提出相比,新一代智慧城市的指导思想已经发生转变,相关指标体系应该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紧跟数字技术、进而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而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带来全方位冲击与挑战,也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社会参与、需求拉动、数据利用、技术创新、可持续视角,将成为智慧城市未来建设的关键成功要素。